图片源于网络,感谢作者
了解周国平是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这本书入选了《中国名著速读100本》。后来杂七杂八乱看书,发现许多人引用周国平的句子,逐渐萌发了想要研究一下这个老人家的兴致。年前把《周国平作品集》借来,粗读了一下。
先读了《妞妞》,因为我已为人母,所以特别能体会儿女生病时,父母内心的煎熬,只盼着孩子病能快点好,脸上早点露出纯真的笑容。可妞妞一生下来,就被判了死刑,而且三年一步步逼近死神。这对父母的心灵到底是多大的折磨。
天堂在人间,地狱也在人间。失去孩子的父母就在地狱徘徊,说肝肠寸断一点也不为过。但好在妞妞父母内心强大,能够积极的走出来,都再婚并各自有了孩子。因为学习哲学,身心长期与智者为伍,对生命努力但不强求,忧愁被冲淡得更快,压抑也被挤得失去容身之地。
有多少父母,由于子女的去世,或走失,得了重疾,甚至神经出现问题。人类适应性强的本能也并没让这些可怜的父母获得重生。
与我,近年来,对死亡也是多了几分感悟。三十几年来,身边的老人相继离世,新闻和书中读过的生死也不计其数,以前对于死亡的恐惧,现在已经转变为无声的接纳,让我能够正视它,不被笼罩在它上面的不详气氛和人们缄口不言的氛围所干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论生命长短,我们终究有一天会与它相逢。
生活中,生与死的距离并不遥远。昨天陪孩子在山坡上挖大头菜,我们挖菜的地方,附近有许多坟地,清明刚过,一些坟头上新铺着红花。阳光下,这些墓地没有一丝恐怖,甚至透露着亲切和温暖,我想象墓地下埋葬着我的亲人。我们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一层薄薄的黄土。地上的青青细草是他们的微笑。
医院里,不经意间会闻到死亡的味道。每增添一个衰老的症状,不论是自己还是亲人,我都能感觉到死亡与我们轻柔的握手。生亦无所欢,死亦无所惧。终究,我们的躯体会与死亡拥抱,回到自然的怀抱中,与青松共眠。
死亡本没有什么可怕的,怕的是你在走之前留有遗憾。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抢在死亡之前改变世界。最普世的遗憾莫过于没有陪伴配偶走完一生,不能给后代带来如意的生活,再无孝敬老人的机会。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一些人,他们无法释怀于年轻时的豪情万丈,随后完全被生活本身消磨得灰飞烟灭。懊悔于:我本可以,可是我没有。
每个人的“本可以”不同。我的,仅仅是用我运转并不灵活的大脑思考世界,写下触及灵魂的故事。好在,这是一个只要有毅力,就随时可以有进展的事情,无关乎外界。而且,它可以公之于众,也可以反之。总而言之,完成的好不好,只有生命终结前的那一刻,才会知晓。
前两天看《奇葩大会》,里面一个小伙子创立了一家死亡体验馆。他以前是做临终关怀的,因为感受到人们对于死亡普遍的避讳,他觉得有必要让人们正视死亡,与世界来一场优雅的告别。
我们对死亡到底是什么态度呢?一部分应该是友好的,不是吗。客观上说,部分人的死亡是为维持世界高效运行,进行了有效的清理。主观上说,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惨败的躯体已经很难有高质量的生活,与它告别不一定是件悲伤的事。悲伤的是,生者少了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偎依。
另一部分,那些死于天灾人祸的生命,他们是人类向大自然献出的祭品,或是人类自身问题的受害者。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向命运臣服,死亡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不请自来。如果我们幸免于难,那也要敬畏生命,感激上苍的成全。
鬼片的噱头,总是可怕的厉鬼蚕食人的躯体,最终致人死亡。所以,我们抱着对死亡极大地恐惧,觉得死神像厉鬼一样狰狞。但我坚信,真正可怕的是病魔,心魔,而不是死神。《名侦探柯南》里面不是也说,畏惧死亡,比死亡更可怕。而病魔更是让躯体忍受极大的折磨。但死神不那么残酷,我觉得他更懂得体谅人的痛苦,让人们的痛苦早日终结。
回过头来,想起来以前在简书上读过一个系列文章,一名没到30岁的青年记录母亲离世前一个月的日记。字字滴泪,句句泣血。说实话,比妞妞这本书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死亡,我们能做的,只是看淡生,看淡死,我们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沙,虽然一沙一世界,但它们经不住风吹雨打。我们敬畏生命的方式,就是善待生命,也善待自己。愿遇见死神那一刻,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