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使命和魅力

——牛棚杂忆读后感

这本书记录的是季羡林老先生“文革”期间住在“牛棚”的一段经历。差点丢了命,让他捡了一条命的这次经历被他称为“躬逢盛事”。语气中有讽刺,有不平之气,更有对祖国的热爱,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

一、 骂人的背后是文人的深爱

他期待着有人能够在文革之后,写一写被迫害得经历,也期待着那些迫害人的人写一写内心的心路历程,可是,等来等去没人来写,再等下去,这段历史恐怕就被尘封了。于是,自己提起笔来,尽量客观地描述那段历史,那段“非人间”的经历。主要还是想要总结经验教训,让历史不再重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二、 人性的复杂和非人性

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个词在鲁迅的文章中遇到过,当刘和珍等革命青年惨死在执政府的枪口之下的时候,他对当时的描述。季老的文字描述的那段历史就会让人有这样的认识。那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人性的恶被无限的放大,变成非人。打着“革命”的口号,一群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胡作非为,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做着比畜生还不如的事。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罪行,在禽兽中都是少见的。那些“非人”在做得时候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文革”结束了,甚至有些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滥竽人民群众之中,这种人贻害无穷。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个老人,不能劳动,吃饭都起不来。但是,“革命”分子让他躺在床上“改造”。在晚间训话的时候,点名听到自己的名字,老人都能自动听到自己的名字,微弱、颤抖、苍老、凄凉的声音极具穿透力,震撼听者的灵魂。

革命小将的创造性更胜一筹。牛棚让西方的地狱都犹如小巫见大巫,“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各种发明创造,处处有荆棘,时时有横祸。比如,每年618的斗“鬼”、“走资派”们戴的用铁丝挂着的厚重的板子、各种劳动改造、牛棚的日常生活、走路不许抬头等奇葩规定、喷气式飞机的罚站、被画王八、特别雅座等等各种方法,对那些无辜的人进行污蔑、诽谤、罗织罪名。究其根源,到底是为了满足龌龊的阴私,还是为了满足折磨人的变态心理?

有时候人是离禽兽比较近的,甚至还不如禽兽。无数的耳光、无数只拳头、无数只脚朝着“季老”呼过来,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中,就像一直颠簸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船,像随风飘动的柳絮,像无家可归的飞鸟。除了听天由命,别无他法。在绝望中,作者甚至想到了自绝,结果被革命小将捉去批斗,捡了一条性命。自此被批斗,无尽的批斗。但深感无论如何艰难,没有什么不能忍的了,在批斗中也深感“革命”群众的发明创造,以及比禽兽尚且不如的虚伪的人性。

冷漠无情麻木的看客。在批斗中,周围少不了围观的群众,少不了唾骂和石块。在牛棚的时候,“晚间训话”的英名不胫而走,周围有很多跑来的看客,把这个当做景观,甚至可以和英国白金汉宫前御林军换岗仪式相媲美。

背叛与辜负。“季老”的以为的接班人、根正苗红的被提拔的烈士后代、亲手请进来的教员,他们竟然也站到了对立面,甚至下手更狠。其中原本看起来老实正派的人,也从被抄去的几百万字的资料里,从字里行间去搜罗罪名,白白浪费时间和生命到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

失去笑的本能。在无尽的批斗和折磨中,人甚至丧失了笑的本能,而且还是主动丢掉的。在大院里偶尔的一点笑声,那是牢头禁子们的,在季老心中,就如鸱鸮在夜深人静时的狞笑,听了浑身发抖。

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在“革命分子”之中,绝大多数是以虐待别人来取乐的。在那个法律和道德丧失的年代,人类的劣根性,完全“解放”了。那些平常调皮捣蛋、耍奸卖滑、好吃懒做、无巧不沾的类似地痞流氓的人物。现在天赐良缘,得到了空前的千金难买的好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了为所欲为。但在北大几千名工人中,在北大上万名学生中,参加这个活动的只是极少数。人性之恶,超乎人之想象。但是人性之善也超乎人之想象。善良终究是战胜邪恶的,季老这段话的后半部分,然我看到了,恶人还是少数,虽然这些少数把整个社会搞得天翻地覆,但是这场浩劫最终终结了,也是证明了正义战胜了邪恶。

三、 人格魅力

在文中,最多的除了非法人间的各种经历和现象,我读到更多的是季老的人格魅力。他在艰难的时事里,对自己道德和原则的坚守,对自己学术科研的坚持,对自己内心的甚至是“堕落”的客观剖析,对迫害自己的人的同情和不幸灾乐祸的态度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极具魅力的人格。

那个读了季老几百万字专著企图从里面找到罪证的人,季老对他是极度同情的,他说,读了那样多的资料,费了那么大的力量,对他来说不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吗?我从内心深处同情他,觉得对他不起。因为季老对时间看得很重,见不得浪费时间的事情,甚至还觉得自己对不住他,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和胸怀?

这些都出于他的习惯。在书的后面的自传部分,季老提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了,但是仍然是不明即起,亮起朗润园里的第一盏灯,伏案读写,孜孜不倦。并不是因为在名利方面还有野心,而是为了自己心理平静。他说,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

就像他在完全解放的时候,被安排去做门房,他想到的做点“无益之事”来消磨时光竟然也是翻译印度史诗。担心自己头上还有“帽子”他把散文译文寥寥草草地写在纸上,揣在口袋里。闲来无事,就拿了出来,推敲、琢磨。自谓乐在其中,不知身在门房、头戴重冠了,不知今世何时。

《牛棚杂忆》这本书写出了那个时代惴惴不安,人心惶惶的状态,每个人头上都像盘旋着“暴风雨”。季老客观剖析那个时代和自己的内心,让我看到了一个混乱的非人的时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与使命。

语调中有讽刺,有不平,也有深沉和热爱。讽刺背后是深深的痛惜,是一个文人的使命感。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利,不是因为个人的欲望,是一个文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掩盖和尘封不会真正吸取教训,更不会让它真正地过去,对待历史中的错误,正确的态度是承认罪行,抒发不平之气,剖析清楚,才能真正地放下,轻装上阵,继续前进。

2021.11.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