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里讲三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 肘与膝合 肩与胯合
内三合达到身心的协调
外三合统领肢体和能量的平衡
好比走路,迈左脚,右手趋前;再迈右脚,左手同摇。人通过四肢的协调来保持平衡,步有一后一前,既得一阴一阳。手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左足先迈,呈阴中之阳;右手同时,象阳中之阴。阴阳调谐,互根互用,保持平衡,立于中道。
经曰:病在下,取之上。又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如果膝有问题,则应该在肘部处理,如何更加准确的找到下针的地方呢?辨六经,再参以“同气相求”的理论,即可找到下手处。这是杨真海师父和《黄帝内针》告诉我们的。
张景岳注《内经》时曾云:“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
人有十二正经,左右各二十四条。手足三阴三阳以应之:
手太阴经——足太阴经
手少阴经——足少阴经
手厥阴经——足厥阴经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
手太阳经——足太阳经
手少阳经——足少阳经
膝关节痛是常见疾病,痛位不同,治应各异。经曰:以痛为腧。有人理解为“哪疼扎哪”,或许是一解,但未免太拉低中医的美学色彩。通过“同气相求”,我们不难找到肘膝的对应点(线),对应点的按痛叫阿是穴:
手太阴 尺泽——足太阴 内膝眼
手少阴 少海——足少阴 阴谷
手厥阴 曲泽——足厥阴 曲泉
手阳明 曲池——足阳明 犊鼻
手太阳 小海——足太阳 委中
手少阳 天井——足少阳 膝阳关
但证并不是可丁可卯的出现在穴位上的。《黄帝内针》又说:“确立了经线的循行,我们便能在经线循行的任一处寻找同气。比如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二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在对侧犊鼻穴和解溪穴连线上找二分之一处,便是下针的同气点。若是在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对侧犊鼻六和解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便是同气。以这个法则类推,身上任何一处不适,都能找到解决的方针。因为都能找到同气!所谓同气,是因为同中!这里面的蕴义太深,够我们用一生去参悟。”
膝关节的痛症,我们可以找到痛点,判断所在经络,如果痛点即穴位,直接找对应点即可。如果痛点在穴位附近,那么我们也在对应点附近找到痛点。我用内针的一般顺序是:
先请患者说明痛处并感受疼痛给身体带来的障碍,一般是疼痛程度和动作受限。然后根据“六、三、二、一”的顺序找到下针的位置,用手指揣穴。不待患者言说,往往阿是穴下都会有沉、硬、迟、软等不同的气血异常状态。解决疼痛的钥匙有很多把,但是最优解往往只有一个,这就是“一针见效”、“如桴鼓之应声”的水平,需要不断的练习和跟师。“一针一导引”,时常问询患者的缓解程度,一般我会问如果刚才的疼痛为10成,你缓解几成了?如果患者说缓解5成以内,则继续揣穴用针,缓解7成以上我便不一定再继续了。当然,患者惊呼一点也不痛了的时候很多很多。我会把问题带回家,继续看看《黄帝内针》,或者带到下次的课堂上。
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热爱黄帝内针?
我爱《黄帝内针》是因为他并不比《黄帝内经》多增加了什么概念。
我爱《黄帝内针》是因为他让我重新理解经络的意义而不是“穴位主治”,是立体的经络全息,而不是背不完的穴位组合。
我爱《黄帝内针》是因为他化繁为简,囊括了太多高深理论而以“阴阳倒换”,一句言明,不打闲岔。
我爱《黄帝内针》是因为他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