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诗 擅 书 游 于 艺~戒贤法师
中国佛教史上,诗僧比比皆是,高僧大德在修行的心得和悟道中,大多都以偈颂的方式呈现,这些偈颂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诗。诗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体裁,中国最古老的诗就是《诗经》。因此,在佛教中,诗对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僧人能诗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书法,与佛教更是有着不解之缘了。自佛教传入中国,一开始大量的佛经都需要抄写才能够传播出去。古代不像现在的印刷技术方便、快捷。宋代之前基本上佛经是需要书写的,也因此,古代僧人的书法称得上是俊美、灵秀、峭峙得了。诗与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当代中国在古体诗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多方面的原因,如今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正在大力提倡古诗词和古文的学习及应用,而又有着很多人对古诗词的新的认识。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都成了人们收藏的艺术。但是也因科技发展,书法也渐渐被人们忽视了。当今书法却成了一少部分人的爱好,以及书法家坚持的艺术创作行为。然而,中国佛教界,却一直提倡和坚持着古体诗和书法的应用。又由于现在出家人的文化水平所限制,真正能懂得古体诗的出家人不是很多,会写古体诗的更是不多了。会写书法的出家人则是少之又少了,真正能诗擅书的,戒贤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戒贤法师(1972——),俗姓朱,又号歇庵、瘦松、介闲、借闲道人等。一九七二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一户农家。一九八五年依福鼎管阳兴福寺悟邦和尚座下披剃出家,法名戒贤,在师父跟前修习佛法。一九八六年考入福建省佛学院学习,毕业后又进入厦门闽南佛学院学习,一九九0年六月毕业。戒贤法师佛学院毕业后,先后任教于福建省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等多所佛学院。戒贤法师在佛学院任教十余年,佛学造诣很深,深得学生的尊敬。戒贤法师多次受邀到东南亚、澳洲等地讲授佛法,并受到那里信众的热烈欢迎。戒贤法师讲学授课幽默风趣,总能在轻松的演讲中,让听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目前,戒贤法师常住于厦门南普陀寺。
戒贤法师自小就天资聪颖,明敏灵毓,他在学习佛法上又刻苦勤奋,在修行参悟上也笃定智清。因他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精修勤学中,精通茶道文化,并且戒贤法师喜好山水自然,而云游海岳。戒贤法师的博闻强识,使他具有敏捷的才智,为此他所写的诗句,清丽委婉雅静脱俗,极富禅意。戒贤法师自从幼小喜爱书法,研习魏碑,并对米芾和董其昌等的书法,深有所悟。然而,戒贤法师在书法上不愿给自己立太多规矩,而是信奉“游于艺”的思想,以书者抒也之情怀,用书法来抒发自己内心中的感受。他的书法自然,不拘一格,更不循一体,有着魏碑的峻峙,又有着米芾的明快,还掺糅了董其昌的灵动。其实,戒贤法师的书法,更多地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
戒贤法师以书法为意趣,以诗词作为戏娱,以佛学为生活,在他的修行中,最多地是过恬淡生活,享受着闲适修学。戒贤法师常亲手用书法抄录自己创作的诗词,教案和信件也常用毛笔书写。又因戒贤法师无挂碍,兴之所至,信手挥之。然而,就是他的这种兴致所得,他的书法“随着线条的运动而快乐”,诗韵墨香浑然一体,二者和谐有致如行云流水。书法在诗韵里运化着禅意,而诗韵在书法中流淌着智慧。
戒贤法师的诗词、楹联、书法作品,很受欢迎,他的作品在海内外诸多寺院丛林及法师信众多有所收藏。戒贤法师以诗词为佛事,用书法度众生,这种行为阐释了佛学的湛致和佛教慈悲。从尔也表明了戒贤法师是一个随性而谦和的人,他以诗词来化现智慧,他以书法来表示慈悲。戒贤法师用渊源的学识,汇成了他的著作《歇庵诗草》,先后在中国台湾及大陆出版发行。这更是戒贤法师的智慧与修行的展现。戒贤法师以诗词与书法,内修自己的灵明心性,外度众生的愚痴之性,正在完成他的度生使命。
戒贤法师自十四岁出家以来,用佛学洗礼着自己的心,用诗词抒发着自己的情,用书法挥洒着自己的思想,用茶道滋润着自己的心田。他在一首《十八初度述怀》中,淋漓尽致而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思想呈现于读者面前,如此潇洒,如此自在,而又如此惬意。戒贤法师在诗中写道:“小住人间十八秋,空门既入又何求?青山借我袈裟地,卧看花开与水流。”好一首绝句,以十八岁的浪漫岁月,用佛法清净了无欲无求之心,在青山绿水间畅游,以恬淡、闲适之心,静静看着山间流水的自在,以及山坡上花开的节奏。戒贤法师如此惬意,而又如此潇洒,不带半点挂碍和一粒尘埃。禅似诗阐,诗为禅释。读戒贤法师的诗作,其实就是在读一位禅师的开示,或者是欣赏一幅禅宗画卷。
戒贤法师的另一首《山居》,又是别有一番风趣:“岩壑深深寄幻身,禅房枯坐自安贫。不愁无有烟霞侣,四壁青山好作邻。”戒贤法师借身居深山来寄情于幻化亦然地生活,以安贫乐道的自然心态忘情于物外,有着烟霞陪伴,他内心充满了灵悟佛法的喜悦,丰富地内心世界,一点也不会的孤独的,因为他有青山作邻。戒贤法师虽然身居深山岩壑,但他有烟霞为侣,有青山作邻,在禅房独自参悟,在内心中充满了法喜。这首诗是在一九九一年,戒贤法师刚满二十岁时写的,一颗年轻的心竟能对佛法有如此高的领悟,实乃是佛教中的法门龙象所不能为。
戒贤法师的诗集被多位著名书法家,用书法的形式抄写或创作书法作品。其中福建著名书法家罗一鸣就内容以戒贤法师的诗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则悟大和尚也以戒贤法师的诗为内容,书写了多幅书法作品赠送于信士等。二00六年十一月,天津市书法家王道岭的硬笔书法《戒贤法师诗》,入选了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家作品展。戒贤法师的诗集读来让人清新惬意,在读诗的过程中,让人会有恬静淡雅,闲令适舒的自然之感。戒贤法师的诗会带着读者走进峻峭青山,聆听那清丽秀毓的禅韵。
戒贤法师是当今无愧的诗僧,他的诗清秀丽毓;戒贤法师又是书僧,他的书法隽永峻畅;戒贤法师也是茶僧,他精通茶道、茶艺,对茶文化也有着极深的研究;戒贤法师更是融佛法与文学于一体的佛教人才,他以诗的形式把佛法的真理传播到社会之中。诗词、书法、茶道,在戒贤法师的身上,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了,另一部分就是佛法,注定了戒贤法师的生活就是佛法、诗词、书法、茶道的有机组成。
戒贤法师所居住的厦门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寺院占地面积二十五点八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最初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寺院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著名的佛教胜地。南普陀寺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太虚大师纪念塔等。闽南佛学院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一度成为海内外佛教交流中心,中国知名的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虚云大师、圆瑛大师等,均来此传经弘教,中国各地知名法师,如常惺、大醒、芝峰、蕙庭等相继来闽南佛学院担任教席。如当代知名的经纶大师印顺长老,曾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长的竺摩长老等,都是出自当年的闽南佛学院。
戒贤法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毕业于闽南佛学院,当时的院长还是妙湛长老。戒贤法师在这样一所大师辈出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自然会受到如此氛围之熏陶。然而,毕业后的戒贤法师又任教于闽南佛学院,继续为佛教培养着人才。戒贤法师依着佛陀慈悲喜舍的精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僧,光大了佛门的僧人培养的高层次,发扬注重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而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戒贤法师是一九九0年于闽南佛学院毕业的,在他毕业后至今已经十八年了,这十八年他始终都没有过多地离开过闽南佛学院。他以悲智具足,悲心深切地浇灌着他的学生的心田;他依次智慧明敏,喜舍灵毓的教育着他的学生精进三学;他以无碍平等,正法眼藏等视着他的每一位学生,使他的学生能具修一切。而戒贤法师自己更是精进,具足圆满大悲。
闽南佛学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创建于一九二五年。这所佛学院是由会泉长老所创办,志在培养优秀的佛教人才。到了一九二七年,会泉长老任期满后,礼请太虚大师接任院长一职。一九三四年,为了整顿闽南佛学院学风,改进教学,弘一大师应邀前来,创办了佛教养正院,培养学生的僧格、僧德。当时一时使闽南佛学院精英荟萃,高僧辈出,为海内外佛教界造就了众多优秀僧才。一九八一年,悲愿宏深的妙湛长老,复办了停办已久的佛教养正院,一九八五年又恢复了闽南佛学院。戒贤法师就是恢复后的闽南佛学院的第三期学生。
借着戒贤法师的一首《感怀》,静静地品鉴戒贤法师的人格魅力。诗曰:“多年学佛未降心,愧我犹将住处寻。但愿此心若磐石,红尘万丈不能侵。”戒贤法师三十多年来的学佛生涯,早已经把他心中的红尘清洗净了,如果再万丈高的红尘浪也难以侵浸他的心头。戒贤法师,是一代年轻的融诗词、书法、茶道和佛法于一体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