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以及父母教导我们的常识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工具,而科学结论则是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结论。当某些科学结论与我们的常识相矛盾时,我毫无心理负担的抛弃常识,拥抱科学结论,并认为这个才是真理。
然而日本作家竹内熏的《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确,人们当作真理的“科学知识”,都只不过是“假设”而已。
01
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
国内最繁忙的机场,每天有1600多趟航班起降,飞机成为了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作者竹内熏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到目前为止并不知道飞机到底是为什么会飞。我们以为专家们肯定早就知道的理论,结果却只是某种猜测而已。
航空力学专家用“飞机飞行靠的是旋涡”这么一个理论来解释飞机的飞行。如下图所示:
当图中的小球旋转时,在球的带动下,球上方的气流会比球下方的气流速度快,这样速度快的地方气压下降,于是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航空动力学的专家就是用这套理论来解释飞机飞行的。也就是说飞机机翼上有个不停旋转的空气旋涡,使得飞机机翼上部的气压比下部的气压低,于是飞机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升力,飞机得以飞行。
我们没有人会敢去坐机翼不停转圈的飞机,事实上,机翼是也是不会旋转的,那这个旋涡是怎么来的呢?专家也很难解释清楚,也就是说“飞机因为旋涡而起飞”仅仅只是专家的一个推理罢了。
也就是说科学仅仅只是一种“观点”,而不是衡量事物的绝对标准。
当然除了科学还有常识也是一种假设,所谓常识就是指生活在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大多数人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比如中国人出国最容易被人诟病的其实是“喝开水”,常识告诉我们喝开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古人的一个假设。水中微生物很多,直接和冷水容易造成腹泻、痢疾,而在古时,这又是个是非常致命的疾病。古人发现,水烧开后,人们喝了就不会在发生腹泻之类的问题,于是古人的假设是:喝开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现代,很多人还是会有非开水不喝的这么一个信念,并且如果不喝开水真的会马上腹泻,其实这是因为他相信了不喝开水就会腹泻的这个一个观点,并且用身体的反应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实际上,是因为大脑在足够强烈的情绪之下,刺激你肠胃中的神经系统,让肠道激励蠕动造成腹泻。
所以竹内熏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定论。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
02
觉察到自己头脑中的假设
竹内熏提出世界上不存在“赤裸裸的现实”这样的东西,我们都是“从假设出发的”。
正如科学电磁学创始人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他提出电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内传导。而在此之前是并没有“电磁波”这样一个概念的。
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证实自己的假设,直到1888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才首次在实验中I证实了电会通过电磁波传导。
在科学界是先有假设再有验证,因为无论要验证也好、还是证伪也好,你必须先相信它是什么东西才能进行。
而在搜集数据的时候,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假设,而当现实与现有框架不符时,人们往往会扭曲现实,把它硬塞到框架中。
比如伽利略发明了一个非常高倍的望远镜,人们用这个望远镜观察高山、大海觉得非常的棒,可以看到很远的物体。而当用这个望远镜去观察月亮时却出现了问题。
因为这个望远镜太厉害了,透过它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月球表面的信息,人们发现月球表面居然是凹凸不平,这完全不符合当时人们对于星空的想象。
在当时,人们认为天空是神明居住的地方,神明的居住地必然是完美无瑕的。而凹凸代表着不完美,这与当时的教授心中天体的“本来姿态”的固有观念截然不同。
当时的主流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眼见为实,去修正他们的观点,而是直接否认伽利略的望远镜,认为是望远镜在观察地面时明月问题,但是观察天空上出了问题才会观察到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
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史家库恩描述的科学特征中所言,,当实验结果要是跟范式对不上,最大的可能是实验有问题,而不是范式错了,只有当证据实在是太明显了,很多科学家反复证明以前那个范式确实不好使,范式转移才会发生。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对当前局面的共同认识。
竹内熏说“假设无处不在”,唯有假设才能推翻假设。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只有假设才能推翻假设,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摆事实讲证据,数据可以说话,难道不是数据来推翻假设的吗?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正如伽利略的观测数据推翻不了当时“天界是完美的”这个假设,而当伽利略意识到“天界是完美的”可能是个假设,才会试图用望远镜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并提出新的假设“统治天界和人界的法则是一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经济危机,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的假设是经济会一直上涨,而危机的到来各式各样的专家又提出了很多理论(假设)来解释经济危机。
竹内熏认为没有一种神药能让我们立刻摆脱假设的束缚,但我们可以尽力开阔眼界,比较不同的假设,多接触各种模式的假设。
03
假设可以有很多种
书中提到了诺贝尔的医学奖的一段黑历史,在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外科医生慕莫尼兹,以表彰他“发现了而且切除术在某些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价值。”
1935年卡莱尔.雅各布森与约翰.弗尔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在大猩猩身上做过一次额叶切除术,发现能够去除去其残暴性。莫尼兹就立马的将其应用到人体上,并针对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进行治疗。
仅在1935年莫尼兹就在几十名患者身上做了实验,并认为这手术有效,那些精神病患者变得”温顺“了,于是乎额叶切除术很快便普及到全美。
但随着脑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额叶的重要性,额叶被切除相当于大脑的司令部被切除,手术后的病人完全失去了人格与灵魂,并且这是不可逆的变化。
人们开始对这项诺贝尔医学奖的发明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直至该手术被完全黑化。
即便是权威如诺贝尔奖,也会出现错误,就像竹内熏所言,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因为人的所思所想,都不过是“假设”而已,正确的方法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假设有很多种,可以分为白色假设、黑色假设以及黑白之间不同灰度的假设。
经过了实验的验证,深入人心的假设,就是“白色假设”,即同一时代的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无限接近于谎言,不符合实验与观察结果的假设,就是“黑色假设” 即同一时代的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同一时代的专家意见不统一,那么这个假设就是灰色假设。我们而常见的保健方法和育儿方法是灰色假设的重灾区,比如
母乳喂养到底好不好
三岁之前一定要母亲自己抚养?
古典音乐有助于胎教?
在不同的时候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母乳喂养,在几十年前,在医学上有个假设“比起母乳,给孩子喝脱脂奶粉更加营养”,而现在大家假设又变成了“喝母乳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抵抗力”。
所以,假设是有灰度区间,我们应该避免先入为主,即便看上去再白的灰色假设,也有可能变黑,反之亦然。
比如我最近看到的最新的一份科技报告,我们传统观念中“吃啥补啥”可能还真的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个假设就是在白假设和黑假设中走了一遭,现在又进入了灰度区间中,科学家共同体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04
科学的本源来自假设
科学的结论总是一个理论推翻另一个理论,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本身就是一堆“假设”,假设是科学的根基。科学是最新假设的集合体,无法摆脱被证伪的命运,科学必须可被证伪,但我们永远无法彻底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我们在家里做抛小球实验,发现牛顿重力加速度理论是对的。但是并不能说你验证了牛顿力学,你只能说在你家这个地方,对于小球来说,牛顿力学是对的。
即便你做的所有实验都符合牛顿力学,你也只能你的结果“支持”牛顿力学。正如你观察了一万只白天鹅,也排除不了黑天鹅存在的可能性。
思考需要事实,但我们却无法验证全部的事实,所以科学理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客观,就像牛顿力学会被相对论替代,但我们也不能说相对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无法证明相对论就一定是对的,不会被其他理论所取代。
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脑子里的假设是否符合脑子外面的世界,即科学的假设是否与物理世界相一致,科学结论不等于真理。
正如波普尔所言,“科学是一种态度,科学的本质是‘我不信,我要提出质疑’”。
05
从相对角度看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
两个人因为某件事情争吵,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竹内熏看来,是因为这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假设之中,而他们之间看起来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实际上两个人对于同一个概念背后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同词不同意的“不可通约性”。
“通约”的意思就是可被“翻译”,“不可通约”就意味着“不能被翻译”。举个我们日常使用的例子,就是词语语义的流变,比如走马观花的成语来自于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狂喜,而成语走马观花却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那么成语的本义和它的原意就是不可通约的。
常识、理论、观念、科学结论都是一个假设。要是整张”网“——即理论框架变了,那么组成框架的元素的意义也就自然发生改变。
再比如享乐主义,在现代人心中享乐主义主张当前的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当前的快乐或逃避眼下的痛苦。享乐主义不就是那些贪图享乐的人奉行的主张吗。
但在哲学中享乐主义(Hedonism)指的是伊壁鸠鲁学派,他们认为人的最高目的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而这个所谓的快乐并非我们现代人理解的。
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快乐增加一说,只要不增加痛苦,保持现状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他们认为最幸福的事就是从来没有出生过,退而求其次就是一生出来马上就死掉。
如果不是自然的的事情,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人有很多欲望并不是自然的欲望,而是社会属性带来的。自然的欲望就没有它人就会死掉,比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需要水喝。 而如果你为了追求名望、财富这些欲望都是为增加你的痛苦。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我们望文生义的理解和哲学家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保持的对“享乐主义”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如果我们两个在讨论享乐主义到底好不好的时候,很可能就完全是鸡同鸭讲了。
正如竹内熏所言无法沟通意味着对方没有理解你的假设,或是你没有理解对方的假设。而我们只有能觉察到对方立身处世的假设,就能理解对方心中的打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性格,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扮演各种角色,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爱人、朋友、下属、领导,即便是同一个人在这个场合会做这种事,在那个场合会做那种事,没准在另一个场合又会做另一种事。
这是一个你也对,我也对的世界,我们不能用单一的假设去解释一个现象,即不存在能够统一整体的绝对的唯一的假设。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客观,我们都是透过我们的假设框架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我采用这个假设,他采用那个假设,可这个假设并不完全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对各种主观假设进行整体协调一致。
正如菲斯杰拉德所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06
我们生活在一个假设的世界中,我们要有这个意识,生活的常识不是真理,科学结论也不是真理。这些只是这个时代普遍被人接受的观点而已。
只要是观点就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并且随时随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每一个概念都提出一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背后就是在问概念中的假设到底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些观点真的是信奉“拿来主义”,不管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先拿来就用,并奉为神灵。殊不知其实只是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而言。
我们应该秉持在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承认的无知。
所谓的答案,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都可以进一步问一问是真的吗?
当遇到与我们想法不一致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放下心中固有的假设框架。
费耶阿本德认为,我们应该大胆挑战禁忌,多多接触各种各样的假设,让自己产生智慧层面的“免疫力”
参考:
《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 作者:[日]竹内熏,曹逸冰译,南海出版社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