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育儿,小宝拿着扫把,簸箕,在不停的扫地,后面扫着扫着,就开始拿着他的玩具在扫,其实他的眼睛在打架了,都还不睡觉。然后拿着簸箕,一直不松手。其实这应该是他思念两个哥哥的方式。他是不知道扫地的,应该是在家中,和两哥哥在一起时,哥哥叫他这样做的。对于小宝,一岁左右,我在安化来上班,把他丢在妈妈家带了一年多。七月份,接过来安化,晚上他也是不肯睡觉,望着窗外,不停的喊嗯妈恩妈(奶奶)的意思,妈妈带着他一年多,他来安化时,睡不着,想着带他的外婆。在安化待了两天,又把他送到他奶奶家,和奶奶,两个哥哥在一块。待了二十来天。开始来安化的的一两天,他就睡不着,抱着他,哄着他也难以入睡。他想着奶奶。后面几天,大概是适应这种生活了,和他两个哥哥玩着玩着就睡着了。不用我抱着也不用哄着。今天他两个哥哥回家了,他又觉得不习惯,怎么也不睡觉,拿着玩具,拿着扫把,簸箕,一遍又一遍的把玩具扫着。一会要他适应外婆,一会要他适应奶奶,一会又和两个哥哥打的火热,他太没有安全感了,他不知道谁是他的依赖。把他的簸箕扫把抢走了,搞得他哭了一场,抱着哄着,他才睡着。对于成年人来说,离开了谁,都能生活下去,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谁带着他,谁就是他的依赖,小宝适应了太多人的陪伴。。。。如何对孩子才是好的,我觉得只有父母的陪伴,他依赖父母,这才是最好的,不停的适应新的人带他,他适应的也很慢。只是孩子和成年人一样,被迫的接受着一切的事物,然后变得独立和强大。记得第一晚带他来安化,他总是不睡觉,他总望着窗外喊外婆,可是当他再到外婆家,他对外婆却是陌生而又疏离的。今天带他回他奶奶家,他对奶奶又是陌生而又疏离的。孩子的幼小心灵,也会有他的不安,也会有他的想法和思念。然后无奈的接受一切。
作为父母,思考关于孩子的事物太多太多。如何在他年幼时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如何在他稍大一点时,指导他的学习,指导他人生正确的方向,这都是为人父母一生应该学习的课题。我认为把我思考的事物,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这对于婚姻,育儿,都是一种探索。我经历着自己与大儿子的骨肉分离,经历着尽可能创造一切机会陪伴小儿子,哪怕我需要工作的情况下,我把这种弥补从大儿子转移到的是小儿子身上。我更经历的是,没有亲妈依赖的小宝的两个哥哥的心灵的状况与起伏。因为无人依靠,所以格外独立。甚至某一时刻,他们还有他们自己幼小的自尊心。我在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独立程度,心里状态中,反思,一对结为夫妇的男女为什么要去离婚?一对结为夫妇生下孩子的男女,为什么会去离婚,而不会顾虑孩子在这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变化。爱是什么?爱不仅是男欢女爱,更是父母对子女之爱,更是子女对父母之爱,也更是人生中的大爱。父母对子女之爱,应该是忘我的,应该是忘却自己的,应该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去做的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给了我们太多太多错误的诱导,在非现实的世界里,诱导每一个女性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却不会教导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母亲二字应该是付出,是奉献,是责任,是自己去爱,而不是被爱。离婚抹杀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婚的家庭,还有多少时间和经历去爱,前一段婚姻的孩子?可是前一段婚姻的孩子不配得到父母之爱吗?前一段婚姻的孩子难道就不是孩子吗?所以回到人为什么要离婚?离婚的意义何在?其实与原配离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后面的二婚,再婚,会告诉你,婚姻的本质就是如此,一地鸡毛。但是当初并不知道,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处男处女,经历第一次婚姻开始,自己既是经历者也是实验品。所以,失败与成功,拼的是毅力与耐心。婚姻的本质,就是一地鸡毛。二婚就是两地鸡毛。人生,是一门学不完的学问,更是一趟再也不会回头的列车。感悟的全部都是不可能再回到原点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