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占据我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滋养着另外的三分之二。有人认为,睡得越多越好,也有人觉得,怎么睡那么多,还是非常疲惫。
我曾经也有这个错觉,直到认识了《睡眠革命》,为我的睡眠带来了一场新认知。
你知道睡眠周期吗?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睡眠可以分为快速眼动睡眠期(也就是浅度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也就是深度睡眠)两类。
浅度睡眠:比如刚刚睡着的时候,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声音唤醒。深度睡眠:俗话说“睡得很死”,很难被吵。
正常的睡眠是深睡眠和浅睡眠交替进行的过程,90分钟为一个周期,基本保证了我们睡眠的完整周期:打瞌睡——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状态——醒来。
书中说我们的睡眠就是这样一周期接着一周期,中间会醒来,但是这个醒来我们并不知道,顺利的话会马上进入下一个周期。
而传统的8小时睡眠,忽略了这种周期,很容易让我们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在你深睡眠的时候,闹钟响了。你从非常混沌的状态一下子醒来,第一反应就是生气,但是潜意识里你知道跟自己也没啥气好生的,第二反应就是按掉闹钟,感觉自己能再睡一会儿,但那时挫败感就慢慢起来了。
所以,睡得好并且起得好的关键是:在浅睡时起床。
如果你能在浅度睡眠的时候准时起床,那么睡醒之后,就能够神清气爽,几乎没有赖床的想法。
通过R90睡眠修复方案,提高睡眠质量
R90周期睡眠法,最关键的就是周期——以90分钟为单位,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了16个单位。这里的周期,其实就是一次深度和浅度睡眠的交替。
一般来说,一次完美的睡眠是5个周期,也就是5x90分钟,一共7.5小时。
我们将从5个方面讲解R90周期睡眠的使用方法
1. 固定起床时间
首先,设定好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然后让闹钟叫醒。固定的时间起床,是整个计划的基础;不同人对于睡眠的周期数量要求是不同的,不要以小时为统计单位,而是以90分钟为单位。比如设定固定起床时间为07:30起床。
2.倒推入睡时间
第二步,确定了固定起床时间之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时间结合90分钟时长的睡眠周期,推算出你的入睡时间,然后根据入睡时间,再推算出你的上床时间。
假设按第一步的设定起床时间在07:30,那么往回倒推5个周期,那就是0:00是最佳入睡时间。
如果你在最佳入睡时间没机会睡觉,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在其他睡眠周期的节点入睡。如固定7:30起床的话,1:30、3:00都是可以接受的入睡时间。但一晚上最少需要3个周期,也就是4.5小时睡眠。
这个我试过,的确有用,在我娃生病要熬夜照顾的时候,就是用这种办法保持自己次日的状态。
3.睡前和睡后
为了确保我们睡眠质量,睡觉前和睡觉后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间。
说到睡觉前,先说一个原理,书中一开始就抛了一个底层原理,就是生物钟。我们的生物钟有个习惯——用环境中的蓝光多少,来判断生物时间。(这是由于中午太阳光线蓝光较多,晚上较少)如果生物钟判断现在是晚上(蓝光少),那就会逐渐分泌褪黑素(一种身体产生的让我们进入睡眠的激素)。
而刚好,我们的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光线中,有较多的蓝光,会误导我们的生物钟以为是白昼时间,从而影响褪黑色素分泌,导致我们睡眠质量不佳。
根据这个原理,睡前1小时(至少30分钟)内,不要接触手机、电脑。(这点我还没完全改掉( ・᷄ὢ・᷅ ),睡前还是会看看手机。有时候真的会越看越精神,或者看到让自己心情有起伏的时候,更难入眠,这的确不好。)
此外,为了让自己安心入睡,还需要关注卧室的环境。例如,卧室内使用暖色的灯具,昏暗的光线有助于睡眠。
同理,为了让我们睡醒之后更加精神,我们应该在起床的瞬间就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入屋内。
起床后的一个小时内,也非常建议出去锻炼身体。这会让我们的生物钟意识到白天已经到了,于是更快地进入高精力状态。(爱运动的小伙伴可以参考这个时间咯)
4.补充休息
接着下来,我们看看小休的巧妙。除了晚上睡眠,我们在白天还有两个比较适合小休的时间点,那就是中午和傍晚,大概在13:00左右和19:00左右。
在这两个时间休息有一个注意事项,那就是睡眠不要超过30分钟,也就是让自己还在比较浅度睡眠的状态就醒来。
超过了30分钟,会让你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除非你睡够90分钟,否则中途打断睡眠,就很容易头昏脑涨。
5.周期计算
在R90周期睡眠法中,评估睡眠质量的计算方式,并不是按每天的睡眠时间评估,而是按每周睡了多少个周期来评估睡眠质量。
每周 35 个睡眠周期比较常见,午休 30 分钟也能算是一个周期。28个周期属于及格,32个周期属于良好,35个周期以上属于优秀。
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记录表来试试记录一下自己的睡眠周期。
总结:R90是本书的精髓,其核心——形成稳定的生物规律,从而能高效恢复精力。
简单有效的方法,今天就可以开始尝试咯。只要遵循R90周期睡眠法,坚持一周,你就会发现睡眠质量大有不同。快来享受优质、高效的睡眠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