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行为背后的心声

前言:

从今天起,我又该用什么力量记录好事?



本次主题词:倾听

人与人最有效的沟通是情绪认可。换句话来讲,要解决问题,先要解决情绪。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情绪在表达,最关键的是我们能不能倾听到情绪背后的声音。

对于教师来说,关注学生的情绪,倾听学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故事,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对抗,是因为受伤

在我印象深处,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儿把书包搞得乱七八糟的。有一天,我忍不住就吵孩子:瞧你整的这个包,像收破烂似的。

就这一句话,孩子再也不理我,我讲课他在下面说悄悄话,我让他站队,他故意来回跑。

看到孩子的变化我很诧异,于是就给他妈妈叫来询问原因。原因,孩子的爸爸是废品收购站的老板,虽然挣钱还少,但毕竟爸爸的哥哥是个当医生的,所以爷爷奶奶话里话外总是嫌弃他们家,收破烂三个字刺伤了孩子的心。

听到这些,我忙找孩子道歉,并且告诉孩子,每一种职业都是令人尊重的。我也尊重每一个家长的职业。收破烂似的,只是一种比喻,比喻杂乱无章的状态。

孩子听完才又露出了笑脸。才又开始跟着我好好学习。如果不是倾听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反抗,如果不是与家长交流了解原因,孩子可能就会受伤了。

二、叛逆,是因为绝望

我的小朱一直是我教学案例中的抹不去的一笔。我记得刚接班的时候,老师和同学还断告他的状。

印象中,这个孩子一幅四六不挺的样子,不管我对他好还是吵他,他都不会好好听话。

有一次,班里挺乱的,我问:是谁在捣乱?班里同学齐刷刷的将手指向小朱,叫小朱出来,他很愤怒的吼着,别人说是我就是我吗?他们没说吗?我来个人能那么乱吗?我走了,我才不在这个学校呢。

面对孩子的叛逆,我开始思考。一定是背后有什么声音我没听到。于是我再次走进教室,问:除了小朱一定还有别的人。那么为什么你们只说他一个人?

每个孩子都要说。结果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甚至没有听到,但是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大家一直以来都这么做。

再问:所以调皮的自己站,诚实不会受到惩罚。结果有十来个孩子站出来,这时候,小朱面容才缓和下来,以后再去批评他,他才不倔了。

后来,他经常找我聊天,我发现,他很诚实,只要是孩子真正做错了的事,他认。

毕业后,孩子有一天拿了单反来学校找我,他说,老师你还坐到经常和我聊天的花架下,我给你拍个照。

看孩子稚嫩又重视的样子,我心中一阵感动。

三、服从,是因为理解

小吴很早熟,他恋爱了。我能接受,因为他只是喜欢上了一个人。在这件事上,我向来比较宽容,因为他们完全搞不懂什么叫做爱和喜欢。也许只是好奇,也许只是为了装装面子,也许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书上说,“心若能控制,又怎会心动“,不管多大年纪,心动这件事都是难以控制的。只不过很多情况下,是真的不能轻易说出口的。

虽然我能接受,但并不代表我赞同和支持,更何况他还拿出压岁钱支持自己的爱情。我询问他原因,孩子原原本本的说出来。再问他:“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孩子非常真诚的看着我说:“老师,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在这一瞬间,我又被动了。

因为前段日子,他做了一些错事,我经常找他聊天,这孩子竟然向妈妈抱怨。好在家长的关系和我还是比较铁,孩子妈妈及时与我交流了这个问题——孩子以为我和他的妈妈联手,要故意整他们的小团体。确实,每次上课,他一直都是低垂着脑袋,平时围在我身边叽喳个不停,现在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泼。他在心里一定误以为我是讨厌他,讨厌他是个小团体。

那天在上道法课的时候,这孩子一如既往的低着脑袋,不敢看我。也许是巧合,恰好讲到了一个词“和而不同”,于是我就引出另一个词:“群而不党”。我告诉他们每个孩子我都爱着,每个人都有获得友谊、与朋友交往的权利,当我们有了朋友,经常和朋友们聊聊天儿,玩一玩这是很正常的,这便是“群”。但是如果出了校门之后,利用周六,周日还经常约伴做一些超出了常规的、伤害別人的事情,这时候就不能叫朋友群体,而被叫做“党”。

一群人一起做一些事情,或者与相投之人聚在一起,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自古以来,人们所讨厌的是一群人变成了“党”,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的贬义词,比如结党营私,狐朋狗党……

我告诉孩子:你们三个都是好孩子,也都是我喜欢的孩子,之所以批评你们,是因为你们“结党”了。之所以一直不停的批评,是因为你们没有真正从心底里认识错误,并且没有改变。

终于这孩子抬起了头,所以当孩子说:“老师,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时,我心中莫名的被感动着。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看似我在拯救孩子,可事实上,是孩子在拯救了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