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4D学友分享的案例很有感触,简单描述一下。
他有个新进员工小B(95后),工作能力不够,让她的上级小A很头疼。她也知道自己经验不足,能力不够,希望领导多一些指导,多一些人情味,再安排自己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
95后应该是个应届毕业生吧,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多于自己思考,各个科目都有考试大纲,超纲的问题不用管,大纲以内要熟练。到了工作岗位,除了工作岗位要求的事情之外,更加考验的是个人综合能力。完全没有人给自己划重点,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找答案。可是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新人,很难转变这个观念。从他的描述看到,她希望领导更多指导,更有人情味,能够让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三点也是我刚上班时特别希望的,最好领导给我指明一条道路,跟着走就能够走上人生巅峰。其实这些想法在领导们看来非常幼稚,天方夜谭,可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老师这么规划着过来的,跟着走就能考上好大学。她知道自己问题,但不愿意去改变,这个问题是一个动力问题。进行工作分解可能不足以调动她的积极性,做完这个工作还有下一个工作,明天在哪里?未来在哪里?她想要的未来是不是企业能够承载的,或者能够承载一部分?
这段话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小B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而现在的自己和当初的自己比有什么不一样,认知发生了变化。很多事情叫我做我会欣然去做,并且尽可能做到最好,也会主动去参加单位举办的一些活动。
这还远远不够。
那未来的自己又要和现在的自己应该拉开什么样的差距?
我虽然积极参加单位活动,但是都是零散的点,没有给人深刻印象。我应该抓住一个点,并且领导很重视的点,一直深耕形成自己的标签。这是有先例的。
我有两个同事因为口才极好,被借调到总公司进行品牌宣讲。有个同事非常擅长写通讯稿,被借调到厂办公室。有个同事非常擅长写QC,也被借调了。
他们本身有能力,然后又抓住机会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上展示出来,形成鲜明的标签,这就是所谓的优秀到不能忽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