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想长大,但是又希望自己还是被看作孩子,他们需要一步步地成长。我很自豪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教会我们的能力,但我仍希望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可以选择寻求他们的帮助
看到书中的这句话时挺有感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差异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天生很独立,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家长比较依恋。而独立的孩子家长给与的关爱会比依恋家长的孩子获得的关爱少很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句人们用来调侃的网络用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生活中,懂事、独立的孩子会让父母感觉更安心和省心,做很多事的时候可能也不需要父母给与太多的帮助,操太多的心。时间长了可能父母会觉得孩子本该就是这样懂事和独立,可是懂事是孩子优点,但孩子可能本身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想任性一下的时候,如果孩子表现出来可能会让父母觉得孩子不懂,对孩子失望。
生活中还会有一些孩子天生可能就比较依恋父母或者一直爱调皮捣蛋,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变得懂事、独立,会给与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关爱。
其实两种孩子的最初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后期表现出来的特性不一样,导致获得了父母不同的对待态度。这可能是人的本性决定的,人们天生习惯对弱者的保护和对恶的纠正,但是对于善的漠视。但有时这种天性得不到修正或者正视,是否会导致两种孩子在面对父母关爱时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尤其是一个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而恰巧这两种孩子存在于同一个家庭时,因为父母对两种孩子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时,可能会导致两种孩子形成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这种影响会伴随至孩子以后的生活。
我的妻子就是双姊妹家庭,妻子是家中长女,有一个比她小5岁妹妹,妻子年幼时家境不是很富裕,家里是农村的,农活比较多,有的时候忙不过来的时候丈母娘会让妻子帮着干活,所以很小的时候妻子就参与家中劳作,吃了不少的苦,这导致妻子从小很独立懂事,也很要强的性格。
但是妻子妹妹因为比妻子小几岁,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比妻子要受父母照顾多一些,中国教育向来的观点就是:“弟弟、妹妹还小”。妻子妹妹农活干的没有妻子多,丈母娘对妻子妹妹的管教也没有那么严苛。就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最小的孩子受到的关爱会比较多一点。
这种父母爱的不平衡导致了妻子的性格可能多少受到了影响,妻子在叛逆期要更加叛逆,喜欢与丈母娘对着干,哪怕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妻子依然觉得丈母娘是偏向妻子妹妹,对丈母娘心里多有怨恨。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我认为父母并没有刻意去偏爱小的孩子,可能源于对弱小的保护的天性。但是这种不经管理的爱的失衡,可能对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孩子来说就是父母不爱或者不够爱的表现。而对于孩子这种错误认识没有一个正确引导或者规避,可能在孩子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父母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而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用心浇灌。
读书随笔☞《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