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白何以一石激起公众情绪的千层浪?
事件。一个叫沙白43岁的上海女子,患红斑狼疮已20年,三个月前的复发病情加重致肾衰,因受不了透析、激素治疗、变胖等身心痛苦,决定(10月24号)由78岁的父亲陪同她去瑞士安乐死。自住院起沙白通过视频公开了她的故事…去瑞士前的一个视频中有句话“我在大众面前完全是把自己给扒开了…”。
沙白(的叙事)如一枚奇特的石子,激起了公众情绪的千层浪。
关于她,网上的信息可谓海量。这里我用几个关键词予描述:白富美,高知精英,年薪百余万,会说多国语言,去过40多个国家。沙白说她自己: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舆论眼中的沙白,我也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活得精彩/潇洒/自由的英雄;精致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无知/炫耀/虚荣主义者。沙白事件的意义:掀起了全社会“如何有选择的活”和“如何有尊严地死”的反思与讨论。
我感好奇的有二:沙白何来的勇气向全网公开(扒)自己?真佩服她的勇气,也佩服她的选择。热搜的事件层出不穷,为何沙白对公众的神经刺激那么大,有被说成了“社会事件”,沙白撬动了人们的什么呢?
正是这两个好奇,诱使我产生了用精神分析视角解读沙白事件的想法。注:精神分析是一门理解艺术;理解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一门实践性技术。我撰文的出发点是以沙白为例,实践对(主体)人无意识深层心理的理解,而非好坏、对错的评判。
就我的好奇点,我先说下直觉的看法:沙白的自恋既骄傲甜蜜,又脆弱苦涩,但正是她这份矛盾而幸福的自恋,冲撞了公众的集体无意识情感:一是体现在,她那么温柔坚定的“遗弃”老父亲、“拒绝”与母亲和好,击中了人们“孝为先”的无意识情结。
二是体现在,她生是那么优秀/精彩/高调,死还能那么优雅/高调/奢侈的去死,这对于现今社会经济低迷、人心浮躁,困于生存焦虑的普罗大众而言,无疑是一种自尊/公平需求的挫败,击中了人们集体无意识的善妒情结。
人性是个难言的怪物,欲望与溃泛,天使与魔鬼同在。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死而自由,却未必谁都能自由选择死,和如何去死。不公允啊,人性。
(二)沙白的原生依恋与俄狄浦斯情结
1,不对等三角依恋
(1) 父女:甜蜜共生。从沙白跟她父亲的很多画面看见:两人的互动都那么嗲声嗲气…满口缺牙的老爸,嗲得像极了一个憨萌婴儿;沙白的嗲,像极了一个被老爸捧在手心的婴儿。他们的依偎、对话,就是现实版的童话爱情故事,令人羡慕嫉妒恨的甜蜜。
来段插曲【有必要介绍一下人的心理发育,因不是本文重点,故用括号。经典精神分析把人的早期心理分为:0-1岁的婴儿为口唇期,属母婴共生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全能型自恋期。1-3岁为肛门期,是建立规则与秩序,独立与分化的关键期。
3-6岁为俄狄浦斯期(前期)也叫生殖器期。这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恋父情结)。恋父/恋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6-12岁为俄狄浦斯期后期,也叫潜伏期。随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进入了潜伏期。这个阶段,是主体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
显然,沙白与父亲的依恋关系,在无意识心理层面,是处于共生期,且是甜蜜的共生依恋。那么问题提出:沙白何以能做到与父亲的决绝分离?(放后分析)。
(2)母女:敌对共生,爱恨纠结。沙白的很多视频...虽没有母女同框的画面,但有几个要点:1)白沙带着红斑狼疮遗传基因证明,情绪激动地去找母亲对峙,母亲也情绪化的否定/对怒“你不知你这病给我们带来多少麻烦吗”。2)沙白去瑞士前的视频中有说:我有幸福的童年,爸妈都很爱我,只是现在我和妈妈之间有隔阂,其原因是我两的私事,我不想透露。3)沙白去瑞士安乐死由父亲陪同,与母亲始终未和解。
以上看出,沙白和母亲,在无意识心理层面,是敌对共生关系。问题提出:沙白做疾病遗传基因检测的深层动机是什么?为何临走前都不与母亲和好,母亲也没主动与女儿和好?(放后分析)。
(3)父母关系,或夫妻关系?因缺乏信息,尚不清楚。但可以从上面两种亲子依恋,反推:父母之间是存在某种隔离或问题的。因,他们是倾斜的三角依恋关系:1)父女共生一条线,2)母女共生半截线,3)自然,父母亦是半截线。那么,他家的亲子关系是大于夫妻关系。按正常逻辑,一个家的夫妻关系是核心,应大于亲子关系。从这也映射出:43岁的沙白,无意识心理是活在原生关系的婴儿。
2,依恋竞争的俄狄浦斯冲突
通过对沙白的原生关系,或不对等三角依恋的呈现,我们可以来理解被大家关注的几个疑问,即前面提到的“问题提出”:
(1)如何理解沙白的自身条件优渥,病也非绝症的情况下,选择赴死,且不顾年迈父亲请她再留一年的需要?
这个诘问里含两个愿望:父亲的恋女情结、女儿的恋父情结。心理处甜蜜共生的沙白,何以能做到决绝分离?
这涉及到沙白的自恋。沙白的性格本身有很独立的一面,而她自恋的人格中“理想化自我”占据强势位,强到对完美追求的极致。所以现实中她如何的优秀/成功,也未能说服“理想化我”放过自己的不完美。同理,她心理共生的父亲,也不可能说服闺女的理想我。
这就明白,她宁肯不配合治疗,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放弃美的追求/形象。要知道,丑或残缺,是自恋者的天敌。
虽说沙白,也承受了足够久的天敌折磨,但以她的年轻和现实条件,不至于拿自己的命给“天敌”。但沙白,就这样做了。我们只好用精神分析视角能够理解,人行为背后的驱力,不是意识(理智)而是无意识(情结)。
沙白败给“天敌”的背后,是她的自恋情结。她爱她的理想化自我,胜过一切。因此,我们不能仅在伦理道德层面,去理解一个人是自私,还是博爱。
另,沙白当然确信父亲说“你在,或不在,我都爱你”的无条件之爱,这在她满足“完美自我”需求,与满足父亲的恋女需求(因为是共生,也包括自身的恋父需求)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她能够选择前者的同时,也能够承受“抛下”父亲的分离痛苦。
基于这一分析,我对网上对沙白“不孝,心狠”的评论,不予认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