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NSnkD3WxUineDr0ZtsX_g
昨天,我认真阅读了来自【日敦社幼师学园】的这篇文章,文章所说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个人认为立场不够辩证,有所偏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安吉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形成这样的成果一定是有他的价值所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说说我的感受。
1.“安吉游戏”的这种倾听、表达是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因此《评估指南》也增强了这种导向,目的是从过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思维向过程导向的评价思维去转变。
2.因为“安吉游戏”的现象级爆火以及政策导向的支持,很多园所存在盲目跟风。安吉这么多年的成果,我们一夜就想吃下去消化了未免有些着急。其实只学了个皮毛还未能真正理解,那在这种情况下就去实施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在模仿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理解游戏的精神和儿童的权利?孩子不想画的时候你非让他画当然会出现这种情况。既然孩子有选择跟谁玩、玩什么、怎样玩甚至不玩的权利,那孩子就有不表征的权利。
3.管理团队是否真正理解?《评估指南》中还提到了“半日视导”,那大家在做这些模仿的时候有没有相对应的进行视导,及时发现老师的困惑,帮助老师解决其困惑。我曾经在视导的时候,也是在我们试点班探索初期就发现有孩子趴着不表征,在看别人。我明确告诉老师这可以,不要强求他画,他在看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自然习得和兴趣养成的过程,我相信他会有一天也愿意尝试。
4.从园所到管理团队再到班级教师,“度”该如何拿捏。“安吉游戏”提到的那些孩子表征的频次、量级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他们的孩子已经形成日常习惯的平均值,我们一上来就用高量级做起点本身就有问题。另外,管理者不能用叠加思维,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叠加起来必然让老师们苦不堪言。所以还得全盘考虑,有所取舍。
5.我个人的实践也很粗浅,但确实孩子们在思维建构、语言表达、多元表征等方面有着突飞猛进地进步,这对孩子来说没有好处吗?即便是真的有个别孩子不愿意参与表征,如果可以做到我说的第2条,我想这就不是个问题了。个别孩子的兴趣和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我们选择哪个呢?我们上学的时候每个班都有不爱学习的那几个,那就都不上学了吗?
6.出现这种问题和现象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大家都是这几年陆续开始学习、效仿,才刚刚拿着安吉成功的理论、经验实践探索,其实这就是一个园本化实践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不是人家本身有问题,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人家成功了我们不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就好像很多年前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网络本身没有错,是有的人把它用错了”,因此一定要基于本园、立足本园、适宜本园,切忌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