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1、明明心里知道,可就是说不出来,不知道如何表达。
2、超级羡慕别人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此处指褒义)。
最后苦恼的大叫一声:我怎么这么笨呀?
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看了不少的书,貌似懂得了不少道理和知识,为什么关键时刻老是掉链子,干着急?
这个问题和现象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
没办法把一件事讲清楚,通常是因为没有把这件事想清楚。
02
以前看书时喜欢囫囵吞枣,以为看过就算记住了,看到一个点觉得很有道理,心里默默的点了个赞,觉得确实是这样,作者把我心里想的说出来了,然后就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是在自欺欺人而已。
听别人讲话也是如此,听的时候觉得特别有道理,可是转身就忘,下次想把同样的话表达出来,却发现远不是当初想的那样一针见血。
我们都高估了这些零碎的知识在大脑里储存的时间长度,你以为自己过目不忘,其实事情情况是“左耳进右耳出”,你以为自己读懂了很多知识,其实只是做了一个读书的动作而已,仅仅愉悦了当时的那段时光。
03
接触儿童教育以来,对“复述”这个词特别有感触。
以前我给女儿读一本绘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如果让她给我重讲一遍故事,她通常只能说出几个词或者几句话、几个断断续续的情节,对于整个故事的脉络其实是不清楚的,而现在,为了帮助她理解和记忆,读完一遍后我通常会简单的问她几个问题:
◆ 里面有哪几个人物?
◆ 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 你觉得小兔、小熊等做的对吗?
◆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她能记得里面的情节,她会很快的回答我,如果她想不起来,我们会再回看一遍,重读或者找到具体的情节再看一次,两三遍下来,一本书她就可以掌握的差不多了。
我们看书、听讲座都是如此。
想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且更长久的保存在大脑中,就要不停的复述。
04
以看书举例。
一来每天要上班,看书这件事本就是见缝插针的行为,很难在某一固定时间完整不间断的看完一本书,这样断断续续用几天甚至几周才看了一遍,想把记忆连接上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二是一本书那么多页,在第一遍边看边理解的基础上,看完之后,能记住的还有多少呢?
我们之所以表达不清楚,主要是因为大脑里有浆糊,而浆糊存在的原因则是因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只记住几个关键词,而没有办法将关键词展开论述。
说白了就是只知道“是什么”,而不明白“为什么”。
04
我们要怎么才能知道“为什么”呢?
看一下今天蚂蚁私塾群里针对一个逻辑题目的讨论,分分钟烧掉一台发动机。
这个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我截图的只是1/50甚至1/100,就一个问题这么清晰无死角的思考和辩论过,哪还能轻易的忘掉?
05
夏末两条建议:
01、只有认真思考并深刻理解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
02、把思考的知识输出会加深对知识的把握,有两个好办法:
◆ 写读书笔记,和作者对话。
◆ 和别人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别人你会学到更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