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周日,阴,12至24度
本周生理期,未游泳,游泳的时间都用于种花了。因在朋友圈开设“晒书录”专栏,一日一书,日日读至半夜三更,瑜伽也误过。一日一书,非把人读成读书机器不可,且为了能读完一书,尽挑些薄的小书,那就成了竞赛读书,舍本而逐末。故我将此专栏更名为“日读书志”,记录每日的读书心得,一书每日读数章,分好几日记录,读完一册,再读另一册。
在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中读到“吾又以为,博之与杂,其辨至严。不博则如终身整洁一室,而不览天下山川之美;若涉于杂,则终身彷徨道路,而绝无一日室家之安。近人乃多以杂为博,失之远矣。”
《论语》是我治学的根基,弃《论语》而东读西读,则如流浪汉,终身流荡在外,无安家之所。故《论语集解》工作不可放弃。早晨最好能起早,若五点起不了,就六点起,读一小时《论语》,打算在朋友圈开设“读论札记”专栏,每天解读一章《论语》,并继续做好《集解》训诂集义。
晚读《论语》以外的其他经史,作为“日读书志”的记录内容。除此,再开设“书林拾叶”栏目,每日摘佳句一段。
《读论杞记》、《书林拾叶》、《日读书志》作为每日坚持的功课。曾国藩46岁始有做事之恒心,我若从今日起坚持,必也不迟。
【日读书志12】这是一本不舍得读完的书,断断续续读了有半年了,随便翻开哪一页,都可见醍醐灌顶之文句,或学问、或做人、或识人断事。我实在想不通,为何有学问之人连抄书都能抄得那么好看耐读。前有周作人,后有张舜徽,再前前,应该还有更多,中国文人向来有述而不作的传统。
张舜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后半叶屈指可数的国学大师之一。他青壮年时代,一心扑在学问上,勤于动脑动手,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日记,然大多毁于战火。这本日记是仅存于世的残本,时间跨度从1942年秋至1949年。日记内容以读书札记为主,即便是抗战逃亡途中,也是手不释卷。
张先生读书做学问很有计划性。晨读经史,晚看清人著述。一书读毕,再读另一书。每天读书,都作摘记、总结、归纳、提炼,看、读、写、作相连,在治学上肯下“驽马十驾”之笨功夫。
初读此书,先生所开书目令我眼花缭乱,以为终身不能读尽,不免丧气。后又觉后半生身有所寄而心安。因古文功底浅,读之费力收获颇丰,然又过目即忘,忘了记,记了忘,亦兴致不落。凡心神散乱之时,一展此书,便能迅速入定。我还购了先生论著全集,略读几章,亦是大开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