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人物,也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排得上号的顶尖人物。不过,他的鼎鼎大名能够从当时流传到今天,经久不衰,除了他确实写出了第一流的作品《离骚》之外,他的悲剧人生也加分不少。那么,反过来我们不妨设想,要是当初楚怀王对他言听计从,楚国能否避免覆灭结局,我们今天是否还能有粽子吃?
问题一:屈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吗?
根据历史记载,屈原一开始是颇受楚怀王重用的,年仅20出头,就被任命为仅次于令尹(楚国宰相)的左徒,是朝廷上的第三号人物,举凡大政外交一把抓。屈原虽然年轻,但确实有几把刷子,楚王交给他的差事都能办得十分漂亮。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屈原虽然能干,但不免受到同僚上官大夫的嫉妒和中伤。当时,楚王让屈原领衔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为了邀功,想按自己的意思来改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打小报告:“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怀王于是很生气,从此疏远了屈原。之后,屈原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仕途上再无起色。
从上面这件事情看来,小人作祟和怀王太蠢固然是造成屈原悲剧的两大主因,但年纪轻轻的屈原骤居高位,显然也十分缺乏政治经验,从而没能绕开小人挖的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屈原恐怕算不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即便楚怀王始终如一地信用他,他也未必能够驾驭错综复杂的形势,像他的前辈孙叔敖那样,把楚国治理得十分强大。
问题二:屈原的伟大意义到底在哪?
显然,从现实政治的角度,屈原的悲剧性意义其实并不大。因为历史走到战国末年,秦朝统一天下大势已成,恐怕不是人力可以挽回,就算屈原是孙叔敖再生,估计也难挽天倾。
然而,人类历史并不全然是成王败寇,尤其从长视角来看,有时失败的英雄,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积淀出更深厚的精神,唤起后人更多的同情和景仰,从而于文明的演进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屈原超拔于流俗、不愿与现实政治同流合污的品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偏激”作风,固然导致了他没法成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但却造就了一位令后世无数大政治家也只能仰望的人杰,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