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惜哉剑术疏
——《荆轲刺秦王》系列七评讲六
//行言
再说荆轲刺秦失败的第三个主要因素:武艺不精,又强行行刺。
在缺失了秦武阳这个剑术高手主刺的情况下,本来担负拦截封堵秦王的荆轲只能咬紧牙关,以莫大的意志和排除万难的决心,用舍我其谁的无上坚定的信念独力承担了这刺秦大任。
他的武技本不太精良,又加上面对的秦王正值青壮之年,孔武有力、体格强健、精晓武艺,最重要的是,这位秦王政并不是什么纨绔王孙子弟,不是什么养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那风吹雨打,他是在苦难和血与火的洗礼中一步步长大走出的。邯郸的屈辱与苦难生活使他年尚幼小时便磨砺了胸襟、胆识、眼界和勇气,13岁即秦王位至22岁正式亲政的短短九年间,先是平定公子成蟜叛乱,接着扫荡嫪毐叛乱,亲政第二年又罢职权相吕不韦。这一场场危机哪一次不是在风起云涌、惊涛骇浪中闲庭信步,可曾有过退缩?一句话,荆轲所要面对的刺杀对象秦王嬴政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庸君蠢王,而是身经百战、百炼成钢、雄才伟略、气吞山河的绝代王者。
所以,在遇刺的瞬间,秦王虽惊慌失措,但他自身的优秀战力个人素养却使他能本能地“自引而起”借助桌案的隔挡,于千钧一发之际惊险地躲过了那最危险最致命的必杀一刺。
而荆轲,其刺杀计划因秦武阳的退出,缺乏了有力臂助与策应,又隔着桌案,又是那样一个身手矫健的秦王,在秦王猝不及防的有利形势下尚且一击不中,其后的连续追杀就更是没有了机会。
单是秦王的“还柱而走”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在逃躲杀手之时,秦王面对手拿短匕首的荆轲,不走直线而走曲线逃奔,这绝对是懂行武的行家里手!事实上,当秦王从慌乱中清醒下来时荆轲便已经彻底地失去了机会,文中这样写道: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秦王拔出佩剑的那一刻,只一击,便砍断了荆轲左腿,荆轲之武技剑术如何自不必再品!
荆轲,不但在“逐秦王”的追杀中,被秦王老道而机智地“曲式”“还柱而走”未能追上,两相对战的近身相搏斗中,在秦王剑下又非一合之敌,计无可施之下,只能“引其匕首提秦王”,而这种重伤后的奋力投匕自然更无济于事。
荆轲武技之不精,在《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如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坷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河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上之三处记载中,第一处是荆轲在榆次与当时号称天一第一剑的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荆轲怒目而视,结果荆轲因为害怕而离开了此地。
第二处是荆轲漫游邯郸,和剑术大家鲁勾践在搏戏中发生争执,鲁勾践很恼怒,大声呵斥荆轲,荆轲不愿争吵就冷静地默默地逃离。
第三处是鲁勾践在听到荆轲刺杀秦王的事情,私下里说的话。意思是太可惜了,荆轲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剑技不精。鲁还说他不了解荆轲,以致先前呵斥荆轲,使荆轲以为二人不是同路人。
特别是第三处记载,很清楚地由鲁勾践说出了荆轲的剑术不精,史实如此,可做佐证。
再有就是把《刺客列传》中所提到的专诸、聂政,再加上同为春秋战国之时的要离等三位刺客与荆轲相比,也能说明荆轲武艺之不精。
专诸以一把鱼肠剑,也是在仓猝间在侍卫环拱的情况下刺杀吴王僚,纵那吴王僚勇冠当世,万夫莫当,仍然死于了专诸剑下;要离之刺庆忌,苦肉计下,妻子遭戮、自身成残,却能计赚庆忌,虽庆忌有天下之勇、亦命断当场;还有那聂政,更是直接提剑闯入韩府,以一人之力血战韩府百余卫士,于激战中取韩相侠累之性命。
此三者,同为刺客,或以勇力刺杀或用智计行刺,都功到而成,反观荆轲,却在行刺中落败,反被秦王逃脱,艺之不精,难作辩辞!
另外,荆轲艺之不精,从古人的诗句中也可得到印证。
陶渊明《咏荆轲》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柳宗元《咏荆轲》有:“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趔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宋代徐钧《荆轲》诗曰:“独憾荆卿剑术疏,虎狼到手不能除。何如博浪挥椎者,远击犹能中副车。”
由史料与古人诗句等诸多记载荆轲武艺不精,我推想,正因荆轲自知自己剑术不强,故此才需要一个副手作为主刺之助吧!其实,文本中还有一处伏笔能加以印证的。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而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我们看到,荆轲是相当清醒的,他也不想因仓促举事而致失败,所以才喝叱那太子丹“今日一去却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无用的小人”,他解释了迟迟未动身的原因——等他的朋友,荆轲是想邀他的一位朋友同去刺秦的。
荆轲的叱责燕丹之语,一是表明了此去任务之艰巨,需要准备充分,二是要等他的那位朋友。我们可以看出,荆轲的那位朋友必是要担负持匕首的主刺杀之任以弥补荆轲武之不精这个短板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荆轲在他的朋友与秦武阳之间,更信任他的朋友,秦武阳并非他心中最理想的人选。可惜,在燕丹的催促与怀疑并责怪之下,荆轲不得不放弃等待,同秦武阳上路了。
那么,我们也请试想一下,如果荆轲武功盖世,剑术超凡,再加上他的智谋与手段,对刺杀秦王非常自信到能够独自一人去完成的话,一是何须不远千里的找朋友做帮手,在等待中迟迟未发,二是也更可不必接受他不太认可的秦武阳做副手。他一人一匕首足矣!可惜,千般的说辞也难掩荆轲武艺平平、剑术不精的事实,这个绝对的硬伤,终成为荆轲图穷匕现刺杀秦王失败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