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蔡伦传》有如下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丰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是说蔡伦造纸。蔡伦(约公元61-公元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制成了“蔡侯纸”,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个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这说明,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在造纸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可利用竹、檀皮、麦杆、稻杆等造纸。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至东晋末期,纸的使用已经完全普及。造纸技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蔡伦虽然不是造纸的直接发明者,但起到了以下三个作用: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就凭这三点,也是功不可没。
赣南现在还在使用一种土纸。这是本地手工制成的微黄色粗纸,每张纸长约1.2米,宽约0.6米,打包时30张为一叠——称为一刀纸,60刀为一担。别看轻这种粗糙的土纸,其用处可多了:过去过年时节做的“孔明灯”就是几个小伙伴们凑压岁钱去买这种土纸做成的;过去老烟客抽烟也用这种纸卷烟丝;过去练毛笔字用这种纸——当然现在已经有了画了格子的书法纸了;过去红白事的礼簿也用这种纸装订成本来用毛笔书写——喜事礼簿会用红纸作封面底面包装一下;手制冥钱也是用这种纸打的——用铁制的钱模在一叠叠土纸上敲打出钱印。最重要的是:在我上小学的年代,所有的试卷(除了五年级升学考试那次)都是用这种土纸油印出来的——那时考试时拿到试卷后不是一头扎进去做题,而是要仔细听老师念试卷,好把油印不清的地方补上,好把土纸破损的地方补上,然后才是认认真真做题答卷。
赣南的土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里简单整理了手工造纸工艺——以便了解一下古代具体的造纸(竹纸)技术:
一、备笋料
1.砍料:每年立夏时节砍下一月龄的毛竹。
2.破料:毛竹统一砍成1.5米左右的长度后削去青皮,对开6-8片打去竹节,包装成一捆捆。
3.腌料:破料的竹捆置于石灰水腌塘中浸泡腌制三个月左右。
4.洗料:将腌泡过竹捆置于清水池塘中浸泡一个月,可成做纸的笋料。
二、土纸制作(从取料到成品纸的制作都是在一天内完成,一般的小纸棚每天只做一槽,即1800张):
1.踩料:将适量的笋料从清水池塘中取出,清洗后放在纸棚内的踩塘经人工反复踩烂。
2.入槽:将踩烂笋料入槽,加入适量的大青叶胶水(采摘大青叶乔木的叶子放在锅里煮上几个小时而成,主要是增加纸的韧性),笋料在木槽内经充分搅拌变成细嫩的纸浆。
3.抄纸:纸浆变成纸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抄纸的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一般由强壮劳力来完成。抄纸需要用一种类似筛网的长方形工具——扛帘,抄纸工用扛帘往前一推,然后一沉,再往后轻轻提起,扛帘上就已经均匀的铺满一层薄薄的纸浆,然后从扛帘中揭起就是一张纸,每张长约1.2米,宽约0.6米,把一张张纸码在一个容器上,便成了纸胚。这道工序要求师傅手法纯熟,每次抄纸必须均匀、厚薄、大小一致,纸张不能出现破损。
4.水榨:待纸胚的纸张数达到1800张时,就开水榨,把纸胚的水份榨干,这时一个纸胚就变成了一块结结实实的纸饼。
5.开纸:是一项很严谨、细心的工作。开纸工要从这个结结实实的纸饼中把1800张纸一张张地揭开来,不但一张不烂,而且连一个纸角也不会缺。
6.焙纸。
7.理纸。
8.旱榨。
9.包扎:打包时30张为一刀(叠),60刀为一担。
没有亲眼见过土纸的制作,但见过纸棚。小时候住在农村,在章水北岸。章水南岸也有生产队的田地,还有一大片山,在这样的地方就有两栋纸棚(相隔有几百米,为夯筑土墙未分间的大瓦房),房外都有两处用石灰粉刷过的长方形深坑——这两个深坑分别是石灰水腌塘和清水池塘。七十年代,没读书前常跟爷爷去山里放羊,羊就关在其中一栋纸棚里。这两栋纸棚应该是解放前造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生产土纸了。现在土纸主要用来练毛笔字和制冥钱,用量少了许多,但还是有地方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