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怎样做到“不愤不启”?前提是孩子们得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了知识储备,才会有针对性地产生疑问,有了疑问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如果,只是靠课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那么就是“填鸭式”的课堂,效率非常低、让学生讨厌的课堂。所以,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确定学生有没有预习,有没有了解与新知识相应的常识,有没有产生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开始课堂的教学。
怎样做到“不悱不发”?当在课堂上,孩子们在某一个问题上卡住了,或者知道大概意思而不会表达的时候,老师才应该启发他。优秀的教师一定关注到孩子们的听课状态,这个听课的状态中,最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思考状态。当提出一个问题后,看一看有几个学生在真正地思考,那些异口同声的回答并不一定是好现象,很有可能过多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只是在猜测答案,或者在随着优秀学生的声音学说而已。所以,课堂的观察很重要,掌握孩子们的注意力与思考的状态很重要,青年教师要成长,要先从课堂观察做起。
怎样做到“举一反三”?例如:组词题中,会组一个词不一定是最优的,从多个词中选一个最优的答案才应该提倡的;做数学题中,只会一种方法不是最优的,要学会多种方法,会自己出题才是学得好;考试后,得满分不一定是最优的,把试题中的最优解法都掌握了,有了新的思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更好的目标;课堂上,就题论题不是最优的,就题能够把系列的习题归纳、掌握知识系统,并能够有自己的推断与深入的理解才是应该注重的。这也也是一个人的“悟性”,悟性高的学生一定成绩优秀,他的人生也会更辉煌。
在课堂上,那些真正思考的学生一定都是优秀的学生,能够随着别人说、听老师讲,但自己又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一定是普通的中等生,当然不思考的肯定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得出三类学生的比例,就能够判断出在考试时的优秀率、及格率与不及格率。所以,教学也要像学生的学习一样,不要等着考试了才去学,才去调整,那样一定考不好。在课堂上要经常通过观察就能够得到自己的教学效果,要学会及时调整,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孔子这句名言应该作为老师们的教学反思的第一纲要,坚持每天反思,每天进步,一定会让课堂效率更高,教学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