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思考,快与慢》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1、有些预测判断,比如那些工程署所作的预测,主要就是通过查找表格、精确计算以及对类似项目的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得来的。

2、还有些直觉有时从一开始就难以从主观上进行区分。这种直觉受启发法的影响,通常会用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使证据很不充分,决定亦不可更改,人们依此作出直觉性判断时往往也会信心十足。当然,许多判断,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判断,受到了分析与直觉的共同影响。

读书备注:“直觉受启发法影响,通常会用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一结论,作者在第9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中进行阐述。主要是,在遇到难题时,系统1就会发挥作用,找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而相关问题是指“启发式问题”,即能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技巧性的回答,虽然不是直接回答,但回答巧妙的话,可以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

3、朱莉现在是一名州立大学4年级的学生。她4岁就能流畅地进行阅读。她的平均绩点(GPA)是多少?

按照以下4个简单步骤来做,我们就可以进行无偏见预测:

①先估测出平均绩点的平均值。

②根据你对证据的印象算出与之相匹配的平均绩点。

③对你的证据和平均绩点的关联作出估计。

④如果关联度是0.3,则从估算出的平均绩点的平均值中抽出30%,放到与之匹配的平均绩点里。

步骤1为你提供了基准线,即在你除了知道朱莉是个快毕业的大学生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预测她的平均绩点。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你很有可能预测其为一般水平。步骤2是你的直觉性预测,这个预测将你的估计和证据进行了匹配。步骤3使你离开基准线靠向自己的直觉,但你能离开的距离取决于你对关联性的估测。在步骤4中,尽管你最终作出的预测还是受到了直觉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力已经小很多了。

读书备注:此处利用“回归平均值”现象。)

4、当我们最后将预测值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发现,缺失回归性的直觉确实带有偏见。这些预测普遍对第一天发挥得好的人过于乐观,对开始就发挥得不怎么样的人则过于悲观。

5、修正你的直觉性预测的偏见是系统2的任务。要想找到相关的参照物、对基准预测作出估测或者对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只有在风险很高而你又特别渴望避免犯错误时,这种努力才显得合乎情理。此外,你应该知道纠正你的直觉也许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复杂。无偏见预测的一个特征就是,只有在信息非常有效时才允许人们对罕见或极端的事件作出预测。如果你期待自己作出恰当有效的预测,那么你的预测结果就永远不会太离谱或者偏离平均值太多。而如果你的预测不存在偏见,你也就永远不会有极端事件的“愉快体验”了。当你在法学院最得意的学生成为最高法院的法官时,或者当你曾经很看好的那家新成立的公司成为商界新秀时,你永远不会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如果信息量有限,你也无法预测到一个出色的高中生会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优等生;同理,一个风险资本家永远不会认为新创立的公司在起步阶段时成功的概率会“很高”。

6、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无偏见且适度的预测不应该引发问题。毕竟一个理性的风险投资家知道,即便是最有前景的新建公司,其成功概率也只是中等水平而已。

7、如果成功的回报足够大,一个理性的人就会考虑向一家极有可能倒闭的企业投资一大笔钱,而不会自欺欺人地抬高其成功概率。然而,我们并不都是理性的,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还需要歪曲判断作为保护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为力。如果选择接受极端的预测来蒙蔽自己,你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纵容。

8、一个部门要雇用一位年轻的教授,他们希望这位教授未来的学术能力能够达到最高水平。该部门的调查委员会最后将候选人圈定为两个:

金最近完成了毕业设计。她的推荐信中都是对她的溢美之词,而且面试时她说得也很好,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科研成果。

简经过过去3年的学习取得了博士后头衔,学术成果颇丰,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但她在面试时表现得不如金出色。

我们直觉会选择金,因为她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而且眼见即为事实。但与简的信息相比,金的相关信息则少很多。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小数原则。事实上,你从关于金的描述中得到的信息样本比简的要小,而且在小样本中更容易发现极端的结果。小样本的结果往往有更多的运气成分,因此在判断金将来的表现时,更应该回归平均值。若觉得金更有可能退步,最终你就会选择简,尽管你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如果按照学术能力来选人,我会投给简一票,但我得先努力克服自己对金的直觉印象——金更有希望。跟着我们的直觉走比违背直觉感觉更自然、更亲切。

读书思考:这个案例确实经典,让我想起我在工作上遇到的类似情况。由于我懂得光环效应以及系统1的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所以,我自己去面试一个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时,我会利用第一印象,把自己符合的一面更好地展示在面试官眼前,积极利用自己的经验与学识,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哪怕在把自己打扮的得体美丽这一“表面”功夫上下心思,在与对方聊天中,留下深刻印象。起码我的善谈、逻辑和分析,让对方认为我确实有研究,擅于思考;我的打扮得体,让对方认为我尊重这场面试;我的精心排版的简历,能让对方眼前一亮。

但同时,这也正印证了人们克服自己的直觉印象确实难。工作后,我也成为面试官,成为参与决定哪个人合适的人。我清楚记得,当时有几个人过来面试,其中一个是研究生,与其他人相比,他的专业和简历非常符合工作要求,在研究生期间也有出色表现。但他的笔试和面试均不尽人意。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与我一同面试的其他同事都会受到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深刻影响,认为此人不行,可能不值得培养,即使聘用也可能不会胜任工作。最终,公司都会“综合衡量”,选择面试中表现出色的人,即使这个人的专业与工作内容不符,但认为她/他值得培养。实际证明,聘用的这些人,有些对工作内容的领悟能力差,确实不胜任工作,即使面试时比其他人表现的优秀也没用。还有一些人没干多久就纷纷离职,往往是专业相符的人才对本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愿意继续待下去。

这些面试结果和教训值得深思。有时我认为,面试是一场赌博,面试到合适的人选,需要运气加持。也就是,面试成功人选=笔试和面试直觉印象+可靠证据+克服直觉印象+运气。)

9、那家新成立的公司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将来也能做得这么好。他们的营销之路很长,回归的空间也很大。

10、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11、我读过关于那个品牌的一篇评论,评价极高,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侥幸成功。我们应该这样想:对这个品牌的评论很多,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巧是评价最高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