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前,相信很多人的电话或信息内容都会有“回家吗”,这里的“家”,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老家”,也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那是望乡的方向,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如今,年轻人大多去了城市拼搏创业,只有过年时,才会从四面八方返乡回家,使得平日里有些冷清的乡村蓦然变得热闹起来。
有朋友在南方,考虑到疫情,及孩子上学等原因,今年不打算回来了,她说,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有些想念,亦有些无奈。
还有朋友在东北,大人们每逢过年说起回老家,都有些兴奋,孩子们却热情淡淡,因为他们在当地上学,朋友圈已经在那边建立起来了,对于老家,自然也没有那么想念了。
还记得一次曾和一位资深老师谈论“家”的问题,他感慨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一直漂泊在外,已经没有家了。”想想确实如此,但不免让人有些伤感和失落。
其实,说起来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不断拉大框架,对农村造成的冲击确实不小。“人去村空”的感觉,实在有些悲凉,有时会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乡》,虽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感触却有点相似。好在国家已经深深意识到田野的重要性,十四五规划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会是一副宏伟蓝图,带给我们无尽的希望。
那日看到了一本书名《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特别有感觉,原来是一名来自城市的农村研究者曹东勃写的。他关注农村,深入调研,努力寻找解开城乡协调发展的密码。田野中国视野下的农村应该是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
以下内容是书中的部分摘录,深有共鸣,特做笔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契机,有所启示。
“城里人时而要逃离农村,时而又挤破头地扎堆儿跑到农村追寻什么乡愁;时而恨铁不成钢地对农民指指点点,以一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姿态去改造农村,时而又大谈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呵护农村的原生态。反反复复,雾里看花,莫名其妙。
时代在变,思潮在变,结构也在变。在大变革的年代,认清实然状况是作出判断的前提。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是摆在青年学者和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真实中国的拼图,离开乡村这个重要的板块,必然破碎不堪、凌乱无比。
尽管一代代年轻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村“逃离”或“迁徙”到城市,然而到了某一个时点,必然会反过来迫使他们回眸反顾,重新深入思考城乡之间的关系。在充满生机与活力、源源不断融入青春热血的年轻都市,回望遥远的、属于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的衰老乡村,会有一种别样的尴尬。
如果说城市是大脑,乡村是身体,那么这种体脑差别之悬殊显然已经到了体脑双方都深感别扭的程度。超前的头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肉身,这正是当下中国城乡关系的一个写照。然而嫌弃和抱怨、逃离与区隔没有任何益处,拔起自己的头发并不能离开地球。城市依然离不开农村、有求于农村,城乡之间终究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特别是,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当城市中人开始“保持社交距离”、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之后,人们倏然发觉,以往被视为城市优点、农村缺憾的那些方面一夜之间实现了某种翻转:集聚,固然带来资源的集约利用,也连带产生风险的集中放大;分散,固然限制了规模效应的实现,却也造就了危机降临之际规避风险的降压阀、缓冲带、蓄水池。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小农的适度规模,前途无量。温铁军先生多年前曾以八次危机概述中国的三农与整个国家战略大开大阖之间的勾连,其基本结论是回归三农。
今天,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融合发展过渡,是大势之所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尊重和保有农业、农民、农村的主体性,也是逻辑的必然;而打通城乡间的梗阻,促进城乡交流协调,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背景下畅通国民经济内外两个大循环的前提基础。这是理解真实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城望乡、在城言乡意义重大的根本原因。”
疫情期间,农村的防控力度大家有目共睹,相比较而言,安全系数要比城市高。而且,现在已有部分年轻人看好农村的发展前景,乾坤变局,事在人为,锦绣蓝图,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