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昨天满三岁了。从出生时的50公分,到现在的98公分,个头几乎翻了一倍。体重也翻了4倍多。那个在我怀里柔软的如同小面团般的婴儿,长成了爬高上低,淘气顽皮的大哥(de)哥(de)(田小乖的自称)。
当初辞职想在他最需要关爱的三年里陪伴他时,以为三年是个漫长的过程。转眼,三年过去,却发现时光真是匆匆。成人世界里,时间都溜得极快,从指缝里,从发丝边,留下痕迹,却难觅踪迹。
这三年里,我全程陪伴,不曾缺席一天。希望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一个男孩子,他天性好动,喜欢冒险,喜欢竞技性体育,……在他的探索版图越来越大的时候,那个总是对她说“宝贝,小心一点。”的妈妈已经不能带给他更多的探索乐趣。他更需要一个“来,我们你一起踢球。”“我们一起玩打仗游戏”的爸爸。让自己有模仿的榜样,让自己男孩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生长发展。
他出生一周后,爸爸就被外派去海外工作。每年假期赶回来,零零碎碎的时间加起来,一年也就能陪儿子一个月。楼下的爷爷常开玩笑逗他,“你爸爸在哪儿啊?”
“爸爸在妈妈手机里。”他对爸爸的印象,是每天晚上通过手机视频对话中的样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儿子两岁左右,越来越爱模仿。而他日常接触的是我和他姐姐,我们俩的行为举止自然成了他模仿的对象。姐姐也常常把兔兔,大熊等玩偶身上的裙子脱下来穿在弟弟身上,把自己的发带,蝴蝶结等戴在弟弟头上,把弟弟当洋娃娃来打扮。
他喜欢穿上我的高跟鞋在屋子里哒哒哒地走,看到我出门前涂抹口红,他也会撅起小嘴,要我给他涂口红。
某一日我要带他去上早教课,在门厅处等他穿鞋,叫了几声都不见他过来。走过去寻他,才发现他在卫生间,正站在小凳子上,学着我的样子对着镜子往脸上涂护肤霜。
我问他:“你在干嘛呢?妈妈等你去上课呢。”
“我在打扮,你等我哦。打扮完了我们就出门。”
我忍俊不禁。平日我们出门时,我会涂点隔离霜,梳下乱蓬蓬的头发,他全学了去,连说话的口吻语调也神似。
把这当笑话讲给娃他爹。他心里不是滋味,为自己在儿子的成长中的缺席感到抱歉。说“以后打扮的时候还是避开孩子,别让儿子学这些。等我回来带他踢球。”
其实,两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儿子对男女身体的差别已经开始好奇,他对枪、对汽车都有浓厚兴趣。最喜欢玩打仗游戏,他这个时候需要爸爸陪在身边,去进行男性活动的探索,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险欲。
性别认同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儿童认同同性别父母时,性别认同就出现。孩子通常会选择他们认为强大或养育他们的人作为榜样,通过模仿榜样的性别行为来获得性别角色,增强性别认同。
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小就从男人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考虑到孩子成长中,父亲缺席会带来的弊端,老公今年6月份回到西安。一家人在一起,父母恩爱,彼此尊重,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家庭氛围。
爸爸回来,儿子会很得意地给楼下的爷爷介绍,“这是我的爸爸。”“我”字念得很重。但是更多时候,他还是粘着我。
路上走累了,他要我抱。爸爸把他抱到自己肩膀上,他扭转身子,还是要妈妈抱。
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我会在他额头亲一下,说是给他的力量勋章,有了力量勋章,他又可以蹦蹦跳跳地向前跑去。爸爸如法炮制,却被他从额头取下做出一个摔在地上的动作。“我不要爸爸的勋章。”
旁边的爸爸一脸尴尬。很多爸爸都以为血浓于水,小的时候不管,却妄想着孩子自然会跟自己亲近。
所有的感情都是需要维系的,对孩子更是如此,你付出一分自有一分的收获。
看纪录片《零零后》,第一集里的于锡坤正是由于父亲在其3-6岁的关键期中缺席,而母亲又过度宠爱下,变成了不肯长大,要回到妈妈子宫里的孩子。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为了让儿子跟爸爸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父亲为榜样学习做一个小男子汉。我开始刻意退出,给父子俩制造单独相处的机会。周末的时候,让老公带着儿子去踢球,我跟女儿享受我们的特殊时光。
经过4个月的努力,儿子对爸爸感情渐深。即便我不在,爸爸也能将他成功哄睡。第一次成功哄睡儿子,老公兴奋不已,一遍遍地说儿子头倚在他胸前熟睡时的那份感动。
最好的爱是陪伴。“再不陪我,我就该长大了。”这是7岁的男孩在舞台上用歌声对自己爸爸的呼唤,也是对所有缺席孩子成长的爸爸的呼唤。
你的缺席,对孩子是一种遗憾,甚至某一天会让你抱憾终生。趁孩子尚幼,趁还来得及,多陪陪孩子,钱永远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实践者。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欢迎关注悠然不知岁,感谢成长路上有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