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八)
——需要的培养
需要是人的本性所必然发展而来的,人的生存产生需要,人的发展更产生需要。有的需要应当予以适当的克制,正如人的本性需要用理智予以克制一样,否则,人与禽兽无异;有的需要应当予以培养,只要这种需要的培养有助于人格的提升。
1.1对待物质福利的严肃态度
严重妨碍学生形成对待物质福利的严肃态度是当今社会腐败的社会风气。fb现象铺天盖地,成了常态,成为家常便饭,严重地侵蚀了社会风气,以至于合法经营和勤劳致富变成了一种笑话。这是极其不正常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丧失了关于这些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概念,甚至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得来的。”难道不是这样吗!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每天所享受的物质方法的福利是靠劳动得来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因此,要形成对待物质福利的严肃态度,正如朱伯庐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爱惜粮食等物质性的财富,杜绝浪费现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1.2培养精神上的需要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物质福利,可以理解为马斯洛的生理需要,而精神需要则相对应于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需要不但高于物质需要,而且内容上更加丰富,有了丰富的精神需要,人才更像一个人。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这种需要描述成“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象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P45)”因此,学校生活的实质是精神生活,要培养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
1.3培养愿望的素养
愿望的素养是指,合乎情理地提出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愿望的素养是责任感的另一个方面。”而责任感是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部分。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也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在他的意识里已经产生这样的认识:“这样的东西我有权利希望得到它,那样的东西我没有权利希望得到它,而奢求别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不体面的、不能允许的、可耻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愿望,提高免疫力,使他们在免于受到社会腐朽风气的腐蚀,远离违法犯罪。(201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