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完《反脆弱》这本书,除了记住“反脆弱能在不确定性中受益”这句金句,再也想不出来其他。
虽然在读书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笔记,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又因为写书评,把整本书的框架梳理了一遍。我觉得还是不够,没读懂。
我觉得《反脆弱》这本书,所说的远远不止字面上的内容。
在这本书里,犯错是有价值的,知道不要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重要,成功等同于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基础上利用随机事件的影响,成就自己。如果你想培养阅读的习惯,那就一直读下去。你可以放弃读某种书,但不能放弃阅读的行为。我们生病或者伤心,都是自然反应,不需要为自己的不开心或情绪低落而烦恼。讲到这里,又和《哈佛的积极心理学》所宣传的理念:情绪是一种体验自己的通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说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一篇文章一篇短文是小碎片,而一本书则是一块大碎片。我以为,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想要通过这些碎片拼凑出自己的模样,要先从大碎片开始,拥有坚实的基础,所接收到的小碎片,自然而然就会依附在整体上,成为大碎片的补充。
就像在玩拼图一样,小孩子知道整个拼图的模样,然后拼凑出大致的轮廓,而后填充细节。与拼图不一样的是,我们在拼图之前,并不能看到拼图的模样,但它又存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整体的大结构。看到“自己”的方法,就是自省。
我们通过照镜子认清自己的样貌,并且清楚的知道镜子中的就是自己。在读书、交流等与外界的互动中,外界的反馈就是镜子所反射的光,至于光线能不能落到自己的眼里,能否看到自己或是判断这样的反馈是否真实,就要自我觉察。
有些跑题了。《反脆弱》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我们反脆弱是什么。而是让我们懂得,自己也可以具备反脆弱性,在受到伤害后得到成长。生活中的成功或是失败,只是一种信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