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自然少不了闲聊,人情世故自然成为热议话题,突然发现: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女孩开始选择“不婚”,她们是真心不婚,还是说说而已?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数据,最近看到关于结婚、离婚和离结比的一组数据,基本结论是:超过50%的离结比已经是常态,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
冷静看待这个数据,还会有更惊人的发现:因为这个统计意义上的数字,也就是说,考虑到城乡差异,显然相对更为开放的城市地区,会比更为闭塞的农村地区,拥有更好的离婚率;于此同时,对于很多在婚内的人而言,也由于孩子、财产、收入等方面的原因而选择了“隐性离婚”,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有学者曾经非正式的统计过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0%,也就是说,综合而言之,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区域,有可能事实离结比已经高达90%。十对夫妻之中,大概只有一对才能谈得上是基本幸福。
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这是时代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了,经济、文明、法律、社会体系都在高速发展和更新,这与略显陈旧的婚姻观念形成了矛盾。
整个社会体系(其本质就是十多亿人民)就像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以及其迅猛之势,奔向自己的大海,而我们的婚姻,就像在这条河流上的两艘小船,需要共同抵抗风浪,携手前行,并且,要坚持60年之久(平均)。
也就是说:一个基本幸福的婚姻,需要这两艘船保持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频率、同样的节奏,持续漫长的60年。
显然,如果河流平稳,甚至是湖面这样纹丝不动,那么两艘小船就比较容易度过这漫长的60年,但是,对于中国一二线城市这样的地方,几乎日新月异,这何止是波涛汹涌,简直是激流勇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艘无助的小船,怎么能够保持同步,度过这漫长的60年惊涛骇浪呢?
与之相对应的,相对发达的,以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整体可能长期维持不变,反而容易带来较稳定的婚姻。
换一个角度,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婚姻是一种依附关系(没错,看似是对等的结合,实际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存),这样的结构,反而容易经受考验(但是,这种稳定显然依赖于女性巨大的牺牲精神),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大幅度提升,婚姻逐渐从依附关系变更为契约关系,这个变化是文明的进步,然而却对婚姻这种制度存在的根基形成了明显的冲击:
女性不必屈尊于男性,但这需要整体社会认知的提升
人和人一定有差异,所以平等的合作一定有其生命周期(这或许是7年之痒的来源),社会也越来越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来保护各种“意外”(离婚、非婚生子女、试管婴儿、同性)
更完善的社会结构,催生多段式伴侣和婚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层次的伴侣度过)
……
所以,任何抱有终生守一人想法的(女性略多),都有很大的概率将被现实击溃。
更不要说:
中国很多家族的旧习俗(尤其女性家长和亲戚)
容颜逝去,毫无激情的重复生活
高收入和低收入都是巨大的问题
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双方脱节
对自我、家庭、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差异和学习差异
……
数据(超过70%的离结比)也印证了,文艺作品中的幸福,真的只是极少数,现实中的收入、孩子、琐事、双方家庭、房子,会把任何心存的一点点幻想撕得粉碎,任何一丁点儿风吹草动,都能把所谓的爱情吹的灰飞烟灭。
所以从概率上来讲,并非不可能,而是极其渺茫。因此,我的结论是:传统的婚姻体制几乎是在蹒跚前行,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年轻男女的心理需求。
临近尾声,我对于婚姻的教育再谈一些:学校和父母教给我们很多东西,但是很奇怪的是,唯独没有教给我们如何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成为别人的好伴侣,以及如何去经营一辈子的婚姻?
所以只能自己去实践和摸索,这叫做“试错”,甚至是盲目试错(成本太高过程也太难受了),为什么整个教育体系,偏偏缺少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教育:
男孩/男人是什么,女孩/女人又是什么,他/她们有什么不同?
他/她们对于对方有哪些误解和偏见?
怎么当一个好丈夫和好妻子?
如何更好的进行夫妻生活,并抚养下一代?
……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并非想让大家不去结婚,而是要真的三思:他/她是否是那个能与我风雨同舟60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