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世间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意指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去行动、去思考,不受外界的无理限制和干涉,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同时自由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有诸多层次的内涵,其中人生自由,财富自由,思想自由,旅途自由等是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的版块。但是,无论是书本的理论知识,还是社会现实中的实践,我们深知自由是个相对的概念,是有度的,得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如此才能让大家都和谐共处,共享自由。
今天为啥会想到“自由”呢?源于魏智渊老师的《自由写作十二讲》。刚刚读完本书,掩卷回想,本书鼓励我们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实现个性和思想的自由。《自由写作十二讲》并非一本教授写作技巧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写作认识自我、表达自我、最终实现心灵自由的指南。它像一位智者,引领我们穿越文字的迷雾,抵达内心最真实的角落。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学校教育、职场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既有典型的时间轴线,也有明显的年龄特点,而每个阶段对自由写作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却大相径庭,自然而然地赋予了自由写作不同的生命和生活意义。
01 时间点
从进入校园那刻起,我们从识图练习拼音到认字,于是就开启了字词句篇的日积月累,为了能够在学习成绩报告单及每张测评卷上有相对好看也能交差的分数,我们对于阅读和写作是功利化的,那时候的自由写作是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心情,求取阅卷瞬间能够给出考生一个较为偏高的分数。曾几何时,在每次大考之前,老师们总会想方设法地让我们记住很多的“模板”,目的是基于阅卷老师的心理,让我们实现自由写作的格式化,典型地带有某名师的个人品牌烙印。或许那个读书的时代,大部分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可能大部分的自由写作放在了日记里,记录着自己当下的心情、感悟与成长,或是那时候的愤世嫉俗。作为此刻电脑旁“键盘侠”的我认为,其实那也是一个很好的以读写的方式建构个人主见和思想,与自由灵魂共鸣的开始。因此当我看到魏老师这本书讲到的作文与自由写作的区别时,便能感同身受地深度共鸣着。或许现实中,作文是我们熟悉文字的开始,是开启自由写作的前奏曲,亦相当于构建思想灯塔的一砖一瓦,不可或缺着。像书中提及的0-18岁儿童写作地图的构建-读写绘课程、海量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儿童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话题的设计,以及适合中学生的思辨素养的培育,评论写作、摘录与综述、演讲稿、论文及自我叙事写作等都给出了很多好的习作技法指导,不管学生还是成年人都能从其中获益匪浅。
02 感悟轴
我一直很喜欢也很欣赏那些会写作的人,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诠释内心的感受,记录成长中的感悟,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不光是一种简单的关于周遭人、事、物的记录,而是会成为激励同伴或身边人不断勇敢求索的光和热,温暖着每一个可以与其同频共振之人。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最近几年,跟随大咖们一起行走,阅读,主动分享,坚持日更,仿佛让自己原本看上去简单乏味的日子,开始注入诸多的活水源头,新鲜感十足,成就感满满,幸福感爆棚,积极的情绪价值被拉满着。我想,这就是受不同年龄段给我们带来的局限,或是受自己职业生涯的瓶颈所困,看着周围的人都有着各自心生欢喜的生活现状,虽然也是一种很好的热爱生活的方式,但我却似乎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那么我到底想要这样的时候呢?于是我在各类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想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厚度、广度和深度。于是我会坚持每天的读写,融入我的日常,仿佛只有这样,我才能与向往自由的自己对话和交流,我手写我心,感悟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书写着理想与现实中的酸甜苦辣咸,记录着自己在成人达己过程中遇到的沟沟坎坎,不为取悦他人,只为自己能在嘈杂的世界觅得一席心安之地,而此刻的自由写作是真的实现了人的自由,心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03 成长线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现实是最好的教材,成长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从魏老师的书里得知,自由写作,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因为此时的写作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为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了功利心,摒弃了条条框框,让真诚自然流露,让文字自然流淌,真正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而这样的写作方式,更像是一种自我疗愈,让我们在书写中梳理思绪,释放情绪,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是自由写作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给养,简单、纯粹而又富有营养。与此同时,自由写作,需要勇气与真诚。在我们心灵最柔弱而又敏感的地方,我们需要直面内心的阴暗面,承认自己的脆弱与不足,而文字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地写出自己的故事,即使它不够完美,或充满伤痛,但那份真诚,让我们可以勇敢面对自己,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在文字中找回真正的自我,如此般的自由写作,开启着自我救赎的新篇章,真实而又有意义。诚然,我也认同自由写作亦是一种生活方式。看似是坐在书桌前敲击键盘,实则是自己在书写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记录。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将平凡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而这样的自由写作如同一种生命样态,记录的是平凡,书写的是故事,留下的是思考,在观察、研究和审辩中慢慢成为一个有个人主见或个性品牌的成长手册,回首时,见到的是个人成长;当下,悟到的是待人处世智慧;未来,憧憬的是成事的希冀。
诚然,不是每个爱阅读好写作乐思考的人最后都能成为作家,但热爱和坚持读写的人,一定会拥有一份难得的专属于自己的“心的安宁”,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卸下伪装,直面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