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节的主要内容讲了如何让学生对你有足够的信任,也就是苏氏所说的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苏氏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之所以被称为光辉的事业,是因为作为教师应该相比其他人更有爱心、耐心。像园丁呵护幼苗,像妈妈关心孩子,用尽自身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无微不至。
苏氏说,“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读到这里,我又有一种深深地自责。我承认,我在努力地去做,但确实做得不够!有时候,会有抑制不住地抱怨,甚至是责备和呵斥。我承认这两年的时间我改变了很多,不再像以前总是一副严肃,甚至有些恐怖的表情,尽最大可能的与学生表情和蔼的交流。有一次习作,我们班一位女生曾在她的作文中写道,“堂姐曾告诉我,她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可我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从没有感觉到他的严酷和恐怖,相反我一直觉得老班是我们的一位大朋友。”当我读到此文时,一种深深的自责油然而生。作为孩子的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一位值得信任的长者,身正为范的人生导师。苏氏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能够与孩子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和最可爱的人。
对于如何取得儿童的信任,苏氏在这两节中讲了很多,简要概括整理如下:
一、学高为师,教师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
苏氏说:“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
二、关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
苏氏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他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我们看看苏氏的具体做法:
(一)从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他说,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应该是鼓励,而不是抱怨或呵斥,老师可以让他试一试重做一遍,多下点功夫,然后再核定分数。
(二)与儿童一起思考,建立师生间的友谊。苏氏上课前半小时是和学生一起进行最有趣的脑力劳动的时间,同时也是他与学生的心灵相互交往的幸福的时刻。倾听孩子的诉说烦恼,与孩子一起解答疑难,他说,“跟儿童在一起思考的这种时刻,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里,解除了孩子们诸多的苦恼,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之桥。
三、关爱学困儿童,使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
苏氏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多年的教育实践让苏氏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也就是说,这些儿童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一)教师的责任就是是学习成为这类儿童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1.要让儿童学会思考;
2.书籍应该是儿童欢乐的源泉;
(二)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为什么?”)开始的。如何引领孩子产生疑问,进而学会思考。苏氏指出,“儿童的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在儿童的意识和下意识里,也会产生对于美的惊奇和赞叹,对于人的智慧和双手的技巧的叹赏。所有这一切也就是人类思维的棱镜,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就是通过它而传导过来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隐藏着许许多多令人惊奇的物品、事物、现象,教育者(一定是包括儿童的父母)的任务就在于让儿童去觉察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联系。他说,到学校来上学的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一般都来自这样的家庭,即父母都教会了孩子能看见极其细微的色彩和色调、运动和变化、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关系。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正是在儿童看见了什么新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