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波杨山
图片:来自网络
(一)
傍晚,七岁半的儿子放学回来(学校在小区旁边,一墙之隔,孩子不用接送),笑嘻嘻对我说:
“爸爸,有个坏消息,你要听吗?”我说:“要听,啥坏消息?说吧!”儿子说:“我的数学期中测试没考好!”
我说:“考了——90分?”“不,高了!”“啊?90分都不到?那——85分?”“还高!”“80分?”
“别猜了爸爸,”儿子从书包里掏出数学期中试卷,“看!”
我一看,100分!旁边还加盖一个“数学之星”的戳儿。好小子,逗老爸玩儿呢。
“嗯!不错!”我摸摸儿子的脸,掏出手机给试卷拍照,“发给妈妈和小姨看看!这可是连续第二个100分啦!”
“快点拍,爸爸,把‘数学之星’也拍上!”
拍完照,分享到微信之后,我准备做晚饭。儿子打开我手机里的“作业盒子”,开始做今天的数学作业。这时,我爱人还没下班回来。我和儿子商量了一下,等他妈妈回来,让她协助儿子完成语文生词听写作业,我呢,吃完饭继续专心写稿......
上面这一幕,是我们家现在的情况。是不是挺和谐的?
可是,你知道吗?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画风啊。
(二)
以前是这样的——
孩子放学先不回家,在小区里和小伙伴疯玩儿,天黑了,喊上好几遍才回来吃饭。吃完饭还要出去玩儿,直到八、九点钟,在爸妈反复催促下,才回来写作业,到十点钟才勉强写完,或者根本写不完,只管上床去睡,第二天跟老师撒谎说某项作业忘写了,今天补上......
孩子不主动写作业,这怎么行?一开始,我们一急上来就劈头盖脸训斥孩子,有时忍不住还会动手。结果孩子作业越来越拖拉。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搞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后来有个周末我带孩子看电影吃肯德基,趁他心情好,就把孩子的心里话给“套”出来了。
原来,他是反感我们老盯着他作业中的毛病,和考试卷上的错题,从来不表扬他做对的那些难题。他说这不公平,大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凭啥孩子就不能犯错?
因此他才故意写作业拖拉,是为了表达不满。
我一听,恍然大悟。本来,我们是怕孩子骄傲,才故意很少表扬他,同时又过于严格要求他,没想到会导致他压力很大,反而生出逆反心理,故意写作业马虎,考试也不上心,自然很难得满分,于是又被百般挑剔,他的逆反于是更加强烈,成了恶性循环。
了解了儿子的小心思之后,我和爱人就调整了一下策略。
另外,有一件我的亲身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的做法。
(三)
这段日子我在考驾照。考过驾照的人应该都知道,科目二考坡道定点停车时,当车辆停止后,汽车前保险杠必须定于桩杆线上,才算合格,否则,要么差上一点点不到位,扣分,要么,前后超出50厘米范围,直接“死”掉。
在练这一项时,为了避免扣分,我拼命练习如何将车准确无误地停到桩杆线上。结果,由于难度较大,总要差上几厘米。于是对自己很不满,情绪急躁,反而更难如愿,而且由于太紧张,动作不够协调,车子老是熄火。
教练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你是不是怕扣分?没必要!实际上,考过这一项的学员,绝大部分都被扣分了。其实你只要保证能停在规定的50厘米范围内就行了!你要知道,扣分不可怕,只要不低于80分,就算考过了!”
听了教练的话,我降低标准之后,练起来反而得心应手,很快找到了自信。
练车的经历让我醒悟到:对待孩子,其实也不必用过于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他。
孩子就是孩子,自控能力本来就比大人差,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本来就不公平。更何况,大人也很难事事都做到100分呢。
譬如考试,老师都说了,95分以上就算可以了,并不是非要考满分!作为家长,我们却拼命要求孩子考满分,究竟为了什么呢?
有一个原因,就是攀比,“你看你们班那个谁谁谁,每次都考100分,你咋不向人家学一学呢?为啥不给爸妈争口气,让爸妈也把你的100分晒到群里,转到朋友圈里,让他们知道知道,咱也能考满分,咱也是学霸!”
攀比是为了啥呢?为了有面子!可是,家长为了虚荣心的满足,就把孩子逼到为了拿满分而学习的错误道路上去,从而导致孩子无从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这是不是太自私了一点?要知道,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不快乐的学习,谁会乐意天天面对呢?
停止攀比,允许孩子不得满分,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样,也能接纳孩子不完美,这才是作为家长的成熟表现。
(四)
想通了道理之后,我们就不再跟孩子强调一定要考100分,只是说你平常用心学,考试正常发挥就行了。
这样的新方针实施了没多久,孩子有一天“意外”地考了个100分!然后,又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开头写到的那一幕:孩子又考了100分!而且,开始主动写作业了!
此外,在其它事情上,我们也有所调整,譬如早上不再要求孩子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各种动作,而是适当降低要求,只要上学不迟到就行,让孩子自己掌控节奏。
这样一来,孩子不再怕犯错,放松了神经,于是就有了自由的发挥,和个性的伸展,学习和生活也有了乐趣,主动性相应增强。
事实证明,作为家长,摆正育儿心态,是解开很多育儿难题的关键。
家长的心态正了,家庭的和谐美满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远吗?
科学育儿,请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