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到爱,那必定应当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意象,若要投射的人的身上,则很容易设想出一个画面:一个孩子犯了错,妈妈没有生气与责怪,反而安慰他,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不听使唤,自由散漫,经常制造一些内在的问题,比如羞愧,后悔,嫉妒,憎恨。
于是我们被告知要学会爱自己,真正的爱是一种很高层次的能量,没有偏见,毫无保留,没有杂质,是更加深远与广阔的。可我们很多时候所认为的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吃饱穿暖,尽力地满足他,让他快乐。
爱归爱,对待别人的时候,人是很有是非观念的,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一定会严厉指出,让他改过来。但是,大概因为人的眼睛总是在往外看的缘故,人对自己的反省往往投入不多。于是所谓的爱自己就很容易变成了一种溺爱。
2.
早上床万般困难,每天十万火急地去上班,安慰自己我明天早点睡就行了。大家都知道,早点睡这三个字根本就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长胖了还不想运动,就懒懒地躺在床上追剧,安慰自己反正夏天已经过去了,冬天多穿点衣服就看不见了。结果来年春天到又开始伤悲。
衣柜一团糟,永远找不到能穿的衣服,还安慰自己说我有空就来把家里全部整理一下。而那一天一直也没有来到。
“爱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退一步”。
工作没晋升?反正我没天赋。不会打扮?反正我丑。专业能力差?反正我老了。
爱变成了溺爱,当稍有不适或者遇到一点难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把自己缩安全区域。
3.
“走出困难的办法,无非就是多走几步”。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困难,如果你是一个小人物,你就会遇到柴米油盐的小困难,如果你是大人物,那就会遇到举足轻重的大问题。
而人都是在这种不断闯关中成长起来的,挺过去,你就更强大了一点。
世界上再没有退一步更轻松事情了,而当退无可退的时候就是一种绝望的悲哀。
爱自己应该是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而非为了眼前一时一地的舒适,放任自己的散落或者沉浸在情绪之中。
王潇说自己情绪最差的时候也会画上妆,穿好衣服走出去。
我们要给自己一个信念,我要走出去,我能走出去。
光有信念也不够,只有成功的信念没有方法就变成了毒害心智的鸡汤,而要想要解决问题,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问题找出来,然后想明白。
4.
我一年前第一次填《一生的计划》时,一张表格许多问题都把我问懵了。
我将会从事的领域是什么?
我将会拥有的的职位是什么?
我生活中的优先级排序是什么?
人生的大事年表怎么填,哪些点组成了我的整个人生?
这些问题我从没想过,无从下笔。恍然之间我意识到自己从前所谓的随遇而安更多是一种退让。
尽人事听天命,真正的淡然应该是做好自己所有能做的事情之后,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结果,而不是凡事的听天由命。
后来我开始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以及五年计划,现在,我可以明确的回答出表格中的问题,慢慢的,从不停地问自己中我理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5.
敢于质问自己,把散乱的思维拉到现实中来,《精要主义》一书中提供了很多的好问题。
在整理衣柜的时候,可以问自己:
我喜欢这件衣服吗?
我穿上这件衣服好看吗?
我穿上这件衣服的次数多吗?
如果我现在没有它,那么我会花多少钱来买它?
用这些问题来取代之前的“先留着再说,以后可能会穿”的想法。
面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时,问:
这件事情或者这份努力有可能会对我实现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吗?
但面对一个看似很好的工作机会时候,问:
令我深受启发的是什么?
我特别擅长的是什么?
在这世上最能满足我重大需求的什么?
6.
把自己从散乱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否则,情绪永远是一个无法安慰的小孩,一次次地后退只会让他变本加厉,似乎变得比你还强大。
离开对情绪的认同,而反过来问: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自己不去填写这些答案,那么别人会帮你把他们认同的答案填进去。
“精要主义者在探索上面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倾听、辩论、质问、思考。并不是探究完了就结束了,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从无意义的多数里识别出有意义的少数。”
选择少数但是有价值的东西去做。这并不意味着要求你24小时时刻保持高速运转,相反,这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实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更好地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