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文/湖畔书苑 · 屈刚
再观《我是花下肥泥巴》
这两天,秦某事件给无数国人带来深深的伤害,我因此特别想寻找一种慰藉。于是再次观看了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以期消解心中愤懑,更深刻地感悟那蓬勃而出的信仰力量和人民情怀。邓平寿,全国双百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影讲述他短暂荣光的一生。这是一部书写在我们自己土地上的故事,家乡的山水人文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相得益彰,我再次被那些朴素的语言和朴素的情节所打动,心里的沉重感随之释然,精神之钙得到大补。
这种题材的电影,以前看了很多,大多数时候都是带着挑剔批判的眼光去看。而今天,只想窃窃底底的信服,完完全全的推崇。我努力寻找人物形象背后的精神根源:在邓平寿简朴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很穷,父亲早逝,靠乡亲们接济才念了一点书。有一次,母亲煮了一盆菜糊糊,邓平寿捧在手里,还没来得及吃,却被几个大孩子抢走了,有一个镜头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只铝制的小盆儿顺着台阶往下滚落,年幼的孩子在后面焦急地追赶,那叮叮咚咚的声音清脆悦耳,衬托着孩子无助的表情,让人莫名地心酸。正是儿时的这些记忆,让邓平寿学会了珍惜,从珍惜每一个物,到珍惜每一份情,再到珍惜老百姓的信任与托付。
找到了这个根源,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敢在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里发火撒泼,也敢在村民的围观中不顾尊严的下跪,更会在英模会上抛开笔杆子的美文讲自己心里的话。他本来可以马马虎虎地修一条路,也可以马马虎虎地修座小学,可他不愿那么做,他就想把老百姓的信任象捧饭碗、捧菜盆一样牢牢地捧在手里。
邓平寿老家的小院里发生的那些故事是展示邓平寿内心世界的窗口,也是电影中最细腻的部分。修路被迫叫停,母子忍泪举杯对饮,特别是邓平寿躺在凉椅上睡着了,母亲轻轻的摇着、唱着,那一刻,夜深人静,只有母亲的歌声断断续续的飘在山坳里,传达出一个贫穷母亲的坚强和对孩子的愧疚。这种伟大的母性的柔情会融化儿子一切的委屈和艰辛,邓平寿行为的动力就是从他母亲那里,从所有象他母亲一样的虎城农民那里得到的,他行为的目标就是消除以往的苦难和贫穷,建设一个美好的新虎城。
在电影中,我们时时看到他的霸道,他的土气,他的执拗,正如镇长杨子文骂他的话,农民,永远都是一个农民。邓平寿到底想不想去掉自己身上的农民标识,做一个优雅的城里人呢?他就不想脱掉胶鞋,换上皮鞋吗?他想,特别想,电影里他有一句台词要把虎城变得跟城里一样,这就是说明他不想逃离虎城独自变成城里人,而是要和虎城的老百姓一起变为城里人。因此他拒绝了提拔到县城工作的机会。
邓平寿最终没有离开虎城,新的休闲广场正当礼花灿烂,歌舞欢腾之时,邓平寿却沉默地倒下了。热闹场面和默然倒下的鲜明对比让人更加的悲伤。电影最后用了一首四川民歌“你是地上一朵花,我是花下肥泥巴,你是一个好吃婆,我身上的肉任你割”。这本是小伙子向姑娘求爱时唱的,邓平寿的妻子在坟前一遍遍的反复念着,那不露声色的沉痛浸入着每个人的骨子里,这声音在影院里回环往复,渐行渐远,直到消失。我的思维也定格在这一瞬间,那朴实、土俗的民歌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壮,大气和深刻,这既是对邓平寿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情感的描述,更是对邓平寿守信仰、爱百姓的深刻提炼。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象邓平寿那样坚定如一、忠诚无私,也许很难,但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朝着那个永恒的信念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