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文/湖畔书苑·胡旭
我的家乡—猫儿寨
我们4组这期的轮值组长“涵妹妹”开篇是《猫儿寨—历史的见证》,介绍了猫儿寨的历史起源、地形地貌和红色印记。猫儿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也不想放过,思索再三,还是聊聊我记忆深处的猫儿寨咯!
我出生在虎城的老街(保庆街),街头连接着上寨的宽阔石梯,石梯比我在云南走过的茶马古道还宽出许多,后来修上寨公路,让满是乡愁的石梯尽数消失,想来甚是可惜!在老街原来的丁字路口也有一排石梯,傍晚饭后,石梯上总是坐着满满当当人,有的老街居民则自备小凳围拢过来,拉开架势,摆出龙门大阵,“坝坝会”天天开,这里正是虎城真正的“信息传播中心”。旁边老供销社、老邮局房屋的墙上都写有毛主席语录,红红的大字不知现在所谓的书法家们能否徒手再现。
5至15岁这段时间,我的足迹遍布猫儿寨及寨脚附近,“神仙洞”“鸡公梁”“花果山”“二teng岩”“望仙台”“虎儿尾”这些恐怕只有附近居民才知晓的小地名,就是我儿时乐园。
每年的3、4月份,春风乍起时,“鸡公梁”便呈现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乐景象,由于“鸡公梁”的山梁地形,使得梁上的风格外迅猛有力,成了放风筝的天然优良场所。猫儿寨附近的小朋友每年此季,犹如参加一场盛大的风筝赛事,他们不光比拼谁风筝放得高远,更要比拼谁亲手制作的风筝大、风筝美。大小不论,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风筝(风筝多是用报纸粘贴而成)都离形式美有不小差距,但又确确实实感受得到小伙伴们的创作之美,动手能力强过现在孩子太多。
“神仙洞”位于“猫儿”屁股的位置,向西北与“虎儿尾”相连,是我小时候去得最多的网红打卡地,它本是段悬崖峭壁,因悬崖中间有一条约么20米的崖缝,形似山洞而得名,小孩子可以钻过崖洞到达山崖的另一端。里面没有神仙,“小鬼儿”们倒是光顾不停,不分男孩女孩,个个上蹿下跳,胆大勇毅。我们在上崖下崖时,不但比拼速度,还要看谁可以探寻出更多、更险的攀爬线路。后来,不知哪里来的多事之人,拿来錾子,在光滑的崖石上凿出易于抓蹬的抓手支点,人为降低攀崖难度系数,而又大大添加了“神仙洞”的人气。
深秋之际,猫儿寨“花果山”的果子是免不了给小伙伴儿们尝尝鲜儿的;“望仙台”视野辽阔,俯瞰虎城及周边乡镇都不在话下;“虎儿尾”的传说依旧在流传,猫儿寨的猫儿、虎儿还在不在?留给大家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