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子,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论语》。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短短八个字,却被后世反复解读。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千多年后,我们还要读它、思考它?
一、字面的解释
学:学习、获取知识。
时:按时、经常。
习:复习、温习、实践。
说(yuè):愉快、喜悦。
合在一起,就是:“学习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孔子强调的不是“学一次就完了”,而是要常常温习,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乐趣。
二、为什么要“习”?
很多学生会觉得:“我听懂了,就算学会了。” 但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掌握来自重复和实践。
就像学外语,背完单词表并不等于会说话。你必须反复使用,在对话中、在写作中,不断实践,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习”不仅仅是复习,更包含了应用的意思。学了知识,要用在生活中,才能长久。
三、孔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仅教“知识”,还教“方法”。
他把“学习”分成两个阶段:学(输入)和习(输出)。
他告诉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在于知道,而在于熟练与活用。
这和今天的教育理念完全契合。现代学习法中常说“刻意练习”,其实和孔子的“时习之”不谋而合。
四、联系当下:我和孩子的学习体会
作为妈妈,我在陪孩子学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大儿子在英语学习上坚持五年每天朗读,正是因为日积月累的“习”,才从KET到PET一路提升。
而在语文上,如果只是“学过”,却没有反复“习”,比如古诗文、成语,往往很快就忘了。
我自己在备考国际中文教师证书时,也感受到“习”的重要。光靠听课、做笔记不够,必须反复操练:讲给别人听、写成公众号文章,才能真正掌握。
五、为什么会“说乎”?
孔子说到最后,用了一个“说乎”(快乐吗?)。这提醒我们:学习并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而是可以带来喜悦的。
这种快乐来自哪里?
来自不断复习后,发现自己掌握得更扎实。
来自实践中,发现知识能解决问题。
来自积累后的成长感和自信心。
就像孩子写作文,一开始很困难,但坚持每周写,慢慢就能体会到“原来我可以写得更好”的快乐。
六、结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提醒:
学习,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持久;
知识,不在于知道,而在于常用;
快乐,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成长的过程。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把学习的精髓用八个字点破。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在生活和教育中,把“学”和“习”结合起来,让知识真正成为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