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安装了樊登读书,她跟我说上面有很多亲子教育类的书籍推荐,为了工作,建议我去补充一下知识。我也算是个爱读书的,听书拆书类的节目我也听了不少,主要是在喜马讲书,樊登是听说过,不过以前并没有听过他的读书节目。在同事的强势安利下,我就想着听听也无妨,就入了这个坑,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和喜马讲书相比,时长上樊登读书要长得多,通常要到一个小时左右,而且最大的不同就是,还有视频版,到底是以前在央视的,樊登的镜头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光听音频和看视频相比,感染力不是一个级别的,樊登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都能为他的节目增色不少。然后,我的钱包就遭了殃。起先,就是充了个会员,想着我都包年了,一天一块钱呢,不每天看节目,不是亏大了吗?然后樊登读书就成了我的下饭节目,可是这样一来,我更是血亏。有段时间,樊登讲什么书,我买什么书,一度逼近吃土边缘。
怎么说呢,当然,被樊登选来做节目的,都是排得上号的好书,买了也不能算亏。但是呢,总觉得没有当时看节目的时候心里预想的这么有趣这么精彩了。就是那种当时看直播的时候觉得必买,买了又觉得有些小后悔的那种。不过,书嘛,现在不看也可以放着,说不定以后就觉得不错,也说不定,倒也没有十分后悔。
这段时间在研究书评怎么写,想着能不能试试写书评看看,这就想到了樊登读书了。我时不时也会想,樊登读书到底精彩在哪里,我怎么就这么爱看,还老是被安利买书,这其中总有缘由。我既然想学书评,不如就向樊登学习学习好了,也算对得起我大出血的钱包。
我抽到了一期,樊登讲《思考快与慢》,这真是本不错的书,被种草以后好几天,还是下单买了,管不住自己的手啊。这本书中探讨的非理性,真的值得反复阅读体悟,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甚至可以在很多情景下应用,什么谈恋爱啊,谈生意啊,简直是神了。之后我也想好好把这本书读透了,写一些文章出来。
我是在没有看书之前看的樊登读书的节目,然后再看了文字稿。细读,整理了一下行文思路和一些在意的点。
首先,结构上的话,思路大致是先介绍书和作者,然后再抓住了书中的要点,也就是系统一和系统二展开解释,接着讲了非理性在生活的体现,各种由于非理性引起的心理效应,最后回顾要点,做了总结。
在引入部分,文章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就说要讲什么书,而是卖了个关子,提到了“学术价值,要看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而这本《思考快与慢》就是那种被别的书多次引用的。这也是和后面文稿中提到很多相关书籍有关系的,算是铺垫了。确实,我看了书中的内容真的和很多书有联系,特别是讲消费心理学,推销技巧,广告传媒之类的书籍,现代经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打的就是心理战。
而在作者介绍阶段,除了一般地报头衔奖项,还加入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往事,和这本书的主要论题还是很契合的。讲述了身为犹太人,作者小时候看到了德国人友善和蔼的一面,继而对人性的复杂产生了兴趣。哦,又是犹太人,不愧是智慧民族。
另外,虽然这次介绍的书其实不是很符合樊登读书一贯的风格,樊登介绍的大多数书都偏向方法论层面,即看即用,而这本书是偏心理学原理的,但他还是强调了一下此书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能为读者带来价值,这个还是写公开书评或读书笔记的目的,毕竟是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的。
介绍完书和作者,文章没有急着进入核心内容,还是先讲了个事例,由肠镜实验引出峰终定律。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很出人意料的,会让读者觉得惊讶,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很典型的非理性现象,峰终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表现,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感。借由这个实验,提问读者人为什么会这么不理性呢,进而引出书中的核心概念,双系统,也就是快系统和慢系统,就是书名的来源。
当然解释概念不能从干巴巴的定义出发,文章还是以举实例为主,让读者有个感性的认识,哦这就是快系统在起作用,这就是慢系统在运作了。心理学的概念比起用术语,可能还是共感理解比较直接,毕竟有些心理现象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除了书中一些例子,文章还加进了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例子,还有其他书的联系,比如《穷查理宝典》《非暴力沟通》都是樊登读书里介绍过的,也可以起到引流的效果。看书一般都这样,在某本书里提到另一本书,大抵都会想去了解一下。读书节目也可以用这种思路,把介绍过的书串联起来。
解释清楚这两套系统以后,文章还着重介绍了一些应用方面的,用双系统解释一些现象。比如押韵为什么显得有说服力,这个真的是理性无法理解的,同一个意思,编成押韵的语句,好像突然显得很有道理。而这正是由于押韵会让人出于认知放松状态,不比调动慢思考,快思考就会自动运作,默认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还有曝光效应,启发性偏见,锚定效应,叠加效应等等,都和双系统有关,文章中也大多是以实例为主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件,居然都能用双系统解释,让读者惊讶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不理性,产生了惊讶感,又会觉得这本书真是神奇,这都能解释,好奇心拉满。
这本书还是篇幅很长的,讲书也不可能把内容全讲完,最后,还是会提一下原书更精彩,作为留白,这样也会吸引读者去买书看。并且提到了《穷查理宝典》就是非理性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下一本要听的书都被安排好了呢。
总结一下吧,讲书稿还是有一定商业性质的,因此是要满足读者某种需要的。首先,ta想读懂这本书,像《思考快与慢》还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的,还是要帮助读者理清书的脉络,并且在涉及专用词汇时尽量用事例说明。其次,ta希望这本书是有用的,能帮到ta,一般工具书还是很容易体现出这一点的,但是学术书就需要点到书中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面。再者,ta想听有趣的内容,很多人说一看书就犯困,说是话,并不是每本书都有趣,也不是什么都会感到读书有趣,而讲书稿面对大众,说一些故事,举一些有趣的事例,适当加点幽默,也能更吸引人。不过我个人不大喜欢举很多例子的书,我觉得那是在注水,以理服人最佳,不过这仅是个人观点。
拆解下来发现,我看了樊登读书以后花了钱买书这都是有缘由的,可以说是被设计的吧。不过传播知识,这怎么能算套路人呢,只不过我紧衣缩食了个把月罢了。学会了写讲书稿这门手艺,我也能加入知识传播的队伍中去了呢,希望早日实现纸质书自由,托樊登的福,买书开销太大了,有点吃不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