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一初,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忙,军训结束后,就一直“周旋”于学生会、社团、志愿者之间,上课坐前排,像高中一样认真听讲。我觉得自己在大学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我以为自己的生活充实而精彩。
很快,我便发觉到一段时间下来,我好像也没有完成什么重要的事情、达成什么期待的目标。直到一次在QQ空间刷到一句话:高三忙得心安理得,大一忙得莫名其妙。
一下子被戳中。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于是我忍不住思索了一下。
高三时的我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高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杂念。那时,我们目的单纯,我们有老师们替我们安排好了几乎所有的时间,我们只需要循规蹈矩,只想着如何提高成绩。七堇年在小说中喜欢用“兵荒马乱”来形容高中,而我认为,高中固然“忙”,但却不至于“乱”。
步入大学的我们,最初都是一腔热情地投身于各种活动,努力刷存在感,方觉得不负年华。然而,当最初的激情冷却,理智地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会觉得那一段仿佛打了鸡血般的日子有些可笑,未来,仍然是茫茫一片迷雾的未来。
如此,我们忙的意义何在?
02
大一时和一个复读的好友聊天,我说:“说来你可能不信,其实我挺羡慕你仍身处高中的。”我本担心他对此言敏感而心里不喜,但是他奇怪地“咦”了一句,接着说之前也有其他的朋友和他说羡慕他了,理由和我一样——羡慕他只用一心备考,不用管多年的以后。
我们的这种忙,只是浮华喧闹的虚假的表象,它的内里,实则空虚无比。
我们好像有目标,但我们的目标太多了。
一个人要是既想在学生会混得如鱼得水,又想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同时还希冀学业也优于常人,这几乎是痴人说梦。
有朋友大一时一方面打算将来做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一方面又想考英语专四专八,甚至口译什么的也想试试。我的天,那你除了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之外,简直毫无好处。
我们还没想好自己到底要什么,就先惶恐地什么都要去争一争。其实很多东西,不过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但用不上,还会耽误自己。
乱花渐欲迷人眼啊,选择越多越迷茫。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刚入大学的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也没什么好苛责的。
03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有一个“试误说”,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新的条件作用。什么意思呢?套用过来就是:我们总要不断地尝试,数次碰壁,甚至遍体鳞伤,但是我们可以就此排除人生的一些干扰选项,愈加清晰地看到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和方法。
这个试误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不可避免的。你甚至无法把这种愁苦倾诉于人,因为周围的人各有各的迷惘,他们也身陷这种试误之中。
我们总爱听成功的前辈的演讲,不过是想总结出成功的捷径。不可否认,这确实有些作用,但我们还是会避免不了走些弯路、摔些跟头。别人的经历不能复制,我们仍要试自己的误,摸爬滚打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成功经验。
忙得莫名其妙并不可悲,它是人生的常态,在生命的各个阶段等着咱们。但是,也不能因为这段迷茫期是必须经历的而轻视之,如果不做任何自救、不拨开眼前的阴霾,那么这种迷茫将成为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混沌噩梦。
在迷雾中,我们要自己寻找光明。
04
我早早地从大一新生期的迷茫中走了出来,却又在不久前陷入了“考研or就业”的迷茫。大三这个学期的前半段对我来说是昏天黑地的,我焦虑,我没日没夜地叹气,我减少了和室友的嬉戏打闹。
我觉得自己身处阴霾,我知道这样不对劲,所以我多方面从同学、学姐、老师等人出搜集信息、寻求建议,最后决定了参加推免。待目标确定,我的心就安了下来,我觉得天空不再是灰色的,我一心一意地要好好保持这一学年的成绩,以获得推免资格。
大一的我打打闹闹地尝试了很多东西,浮躁的心从最初的迷茫逐渐沉淀冷静,对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我大三了,依旧很忙,而且更忙,专业课论文接踵而至,presentation没有尽头,教案写得心力交瘁,但是我心里有明朗的图景,我忙得心安理得。
而身边不少人,还在犹豫徘徊,不敢定下目标,不愿使出全力。前几天,班长发毕业意向调查表的时候,这些人根本填无可填。
每到人生一个新的阶段,人总难免会忙得莫名其妙,一方面,忙是好事,起码咱们在行动呀;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迅速调整生活策略,竭尽所能地去缩短这段“莫名其妙”的时期。
最后,愿每一个人都能忙得心安理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