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两天,趁休息时间来梳理记录一下生活中的点滴。现在觉得闲下来就想写东西。写完后的感觉确实不仅是简单记录,以前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总有种乱乱的感觉,也认为只要认识到了就自然会做到,但通过最近梳理记录,发现能够把学的系统化,体系化,然后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反思,这个内化的过程确实不一样。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堂学习,真正理解了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也深刻明白了自己打学习以来,那么刻苦,那么努力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取得更高的成绩呢?这个答案一直在寻找,现在也终于明白。原来是在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识记之间的区别。而且对学到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实践起来更有了方向感,以前总觉得学习了就知道了,为什么到具体的生活场景里,还是一头雾水,遇到难题照样在老路上徘徊,现在是明白了,最底层的硬核还是没有剥开,当一次一次深挖,把带血的硬核给剥开,完全展露的时候,虽然是痛苦的,但彻底醒悟后确实收获最大的。现在的自己,心态稳了,思维变了,状态好了,只需要在实践中一次一次尝试,反思,前进。
就比如,那最简单的做饭,以前总觉得麻烦,不得不去应付,现在是变着花样去创意,得到家人的不断好评。由不得不到我愿意的体会,这个感受同理到孩子,那就再没有了唠叨和提醒催促。孩子的状态反而是越来越自觉。
再比如,看平板,因为信任,很想记录下昨晚俩人临睡时的对话。我:“孩子,能给妈妈说一下,你通过这一周看平板觉得自己有没有进步呢?”孩子:“妈妈,当然有啊,以前我一看平板就欲罢不能,一直就看下去了。现在是我知道应该关了。”我:“嗯嗯,很值得肯定,自觉性变强了。那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呢?”孩子:“有,时间把控还不好。”我:“哎呀,这觉知也很强,那你说怎么来调整好呢?”孩子想了想说不知道。我:“那你看这样怎么样?你看周末在在家时间比较长,那就给你把周末的时间调长一些,满足你看的需要,就调成1天1个小时,你觉得怎么样?”孩子:“好啊,谢谢妈妈理解我。”我:“不客气,妈妈也有这个体会,周内时间紧张,咱们还是之间的约定,但你是需要妈妈到点提醒你,还是小度来计时,这个你来定。”孩子:“妈妈,你给我看点,有时候我就不知道了。”我:“好的,你看这样可以吗?你每天看,快到点5分钟了我提醒你,然后你觉得确实很吸引你,还需要看一会,那就可以在超过5分钟,在超过5分钟就是妈妈的底线了,到时候如果还看不完也只能先关了。你觉得怎么样?”孩子爽快的答应:“可以。”之后,在今天看的过程中,果然孩子有了意识,知道时间快到了,或者我提醒了,他就主动关了。我及时肯定他这个自律能力提升了。而且,最让我明显感觉变化的是,在孩子看的过程中我一点焦虑再没有了。有时候凑过去还看看是什么。也许就像今天学习过程中提到的,你越是关注有疑虑的点也是孩子的需要点,有症结说明这个点就是需要你好好反思和改进的卡点所在。
积极归因:由“不得不”到“我愿意”,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就不难,就在于认知突破到那个层次。这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尽量去调动自己的积极力量,多看到优势面,焦虑自然就会减退。就会慢慢由内而外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别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