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卡: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婴儿在出生的最初的几年时间和照顾者(一般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亲密关系。
其中有些是本能的行为:如寻找妈妈的奶源、哭泣、抓握等都会增进依恋关系;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偏好母亲的声音和味道。
这些行为能够增进与照顾者建之间的肢体亲密度,形成依恋关系对婴儿是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依恋对象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持续的接触、回应和温暖,婴儿会很快去喜欢最持续且温暖的照顾者的脸、声音和味道。
如果这些互动是正向的、持续的、温暖的,那么儿童就会表现出“安全的依恋”,儿童就会内心安定且充满力量、自信,可以安全、独立的探索未知的世界;反之儿童就会感到不安全,害怕离开家长、表现的非常黏人、感到害怕、恐惧,
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认知的发展,(即:长大之后的社会交往、恋爱交往等,学习习惯和智力发展。
例如,婴儿哭声的音量和音调的调整,是为了唤起照顾者的注意,立即采取行动。而且会用微笑来奖励照顾者之间的互动。
实验表明:当婴儿与照顾者有着面对面的互动时,婴儿的微笑是最多的。
依赖关系的因素:亲密度和持续性
依恋关系的类型:
- 安全型依恋:持续且温暖的照顾让儿童感受到被爱、支持和回应,建立安全感和独立性,适应分离能够自由的探索世界;
- 不安全型依恋:儿童无法持续地体验到或照顾者忽视的儿童的需求反复无常;
- 回避型依恋:无法接受自己的命运,回避、忽视身边照料者,防止再次失望;
- 依赖型依恋:非常黏人且抗拒分离,情绪波动大;
- 紊乱型依恋 :没有安全感,感到自己不会值得被爱,反应奇怪,甚至患有精神疾病;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及时给与回应,关注和感受孩子的需求;
多陪伴孩子阅读、运动、参加活动等;
承诺的事情要做到;
及时满足孩子的适当的需求,对于儿童不合理的需求,需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拒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方式避免孩子哭闹;
使用正确的分离方式,告知回来的时间,承诺并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