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44: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前面又围绕朗读写了四篇案例分析,现在连缀在一起,便于保存。
朗读的本质是形象的,切合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朗读的本质是外在的,切合人的语言发展由外而内的规律。语言就是拿来说的,说比写重要,朗读切合语言的本质规律。朗读是有感情的,切合人抒发感情的需要。
朗读中的内容很丰富,几乎所有的语文核心素养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朗读让语文学习很奇妙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40: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一直想写一篇有关朗读的案例分析。今天突然看了一篇文章《大声朗读对孩子有9大好处!》,觉得谈的很深刻,深有共鸣,感觉非要写一写了。
这篇案例分析,准备这样写,把这篇文章的次序打乱,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排序,然后先列出他讲的内容,后文附以自己的朗读教学体会。
《大声朗读对孩子有9大好处!》
培养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有一个特别简单、很容易操作的方法,那就是:大声朗读。
第1类好处,对语文学习的好处,有两点:
07再现“诗性美”
原文: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所以,我们有话剧、歌曲、朗诵、演讲、讲座、音频、广播等等,很多的文艺文字表达形式,字正腔圆,在声情并茂中融为人们的思想灵魂,凝聚起精神力量。
自己的体会:这段话的关键词是美感,美感是一种形象思维,又是一种理性思维,带着价值判断,又饱含着感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任务在美感熏陶上。
在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百花园中有日积月累,中间有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这句话读出来和另外三句感觉明显不一样。大声的把这句话读出来,突出关键字:莫、白、空,强调关键句:空悲切。一种悲壮的情境,随着朗诵的声音清晰地被学生感知到了,声音强化了这种情境。
这一个日积月累的主题是珍惜光阴。岳飞的这句诗,放在这里显然不恰当。这句诗在满江红里抒发的并不是珍惜光阴的意思,而是那种英雄壮志不能实现的悲壮情怀。放在这里显得很突兀。但大声的朗读,自然而然的就表达出了这种悲壮的感情。
美感中有形象、有思维、有情感、有价值判断,这么多的因素,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而朗读却可以较为完美的,最大程度上把它展示出来,变成一种客观的声音存在。
以前一直有一种看法,说书面语言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修改,达到思维的精确。而口语往往流于简单,不能修改。从大声朗读来看,这种看法是荒谬至极的。对一句诗的吟诵可以反复的加工修改,包含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最后达到声音的形象,十分完美地表现了诗文的情境。课堂上的朗诵就是一遍又一遍,加工、修正、深化、美化的过程。
09提高写作能力
原文: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疯狂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这个好处写得太好了。文章要写得有气韵,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必须反复的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朗读中一遍又一遍的修改。
自己的体会:新接手一班五年级学生,开始教学生写作文。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写完一篇,其中往往有许许多多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大声的读上几遍,很容易就发现,而且能纠正过来。但以前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少让学生用反复朗读的方法来修改作文。
写作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先说后写的过程。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反复的朗诵的过程。从写作文的本质来看,并不是写作文,而是读作文说作文。文字仅仅起到记载所说的语言的作用。
看了这段话,大脑中产生一个大胆的想象,以后教写作文以说为主,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我想学生的作文一定非常的通顺、有气韵、有情境、有感情。而这正是梦寐以求的作文教学目标。
朗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文章,更在于作文呀。
朗读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利器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41: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第2类好处:对大脑发育的好处。
01有利于开发右脑
原文: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在诵读过程中,把文字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使人进入了一种美的艺术体验,这就很好地开发和训练了右脑。
自己的体会:这一点讲的实质上和诗性美是一个意思,只不过那一个是从文章的角度来讲,这个是从大脑的角度来讲。从大脑的发育来讲,好像意义更为深远。从文章来讲,好像仅限于文章,但从大脑来讲,对于人生的意义就非常巨大了。
节奏、韵律、形象、情感,这四个词实际上讲得很好。大声的朗读,并非憨读,要读出词语、词组、句子、段落中的强弱节奏,有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声音的外在表现是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在的依据是形象和情感。诵读中,大脑皮层参与活动的区域比较多,可以较好的开发大脑的能力。比单纯的读写思要好多了。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弹奏乐器是最好的培养大脑的方法,因为其参与活动的大脑皮层非常多。朗诵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乐的演奏。
如第一课《白鹭》有一句: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最后是一个反问句,强拍是落在“很优美”还是“不就是”上?开始学生都选很优美,说明学生知道哪个最重要了,但一读,很明显反问的语气和感情没有读出来。再联系前一句,已经说了他不会唱歌,很明显,这里的强拍是“不就是”。学生把这三句话一连读,反问的气势一下子出来了,成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以声音的形式在教室中回荡,又被学生重新感知,加强了对文章的感悟。短短三句话,因为对有感情朗读的追求,学生读出了一波三叹。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形象、节奏、韵律,尝试、思考、讨论、辨析,大脑皮层参与的区域不可谓不广泛。
04让脑神经兴奋
原文:这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人在诵读时口腔、肌肉、舌头、气流等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的活动(特别是额叶、颞叶和顶叶),在诵读时还可以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达到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的状态。坚持诵读,大脑就会变得灵敏好用,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自己的体会:这一点顺着上一点的意思接着说下去,因为朗读时参与的大脑皮层较多,长期的训练必定使大脑的各种功能得到改善。
08增进脑呼吸
原文:诵读在某种意义上和唱歌有相同之处,它的运动原理是通过腹式呼吸带动人体各肌肉组织运动,同时锻炼呼吸道和腹部,进而增进大脑呼吸。人在发声时可以增加呼吸量,吸入大量的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新陈代谢。成人呼吸吸入300毫升空气,在诵读和唱歌时可以增加7至10倍。
自己的体会:接着上一点意思讲,但确实很有道理。大声朗读因为感情的调动,呼吸状态从平静的状态变成了起伏动荡的状态,增强了呼吸的功能,当然也增进了大脑的呼吸。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声的朗诵,是不是还具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呢?以前有篇文章报道,有个老人得了绝症,他坚持大声朗诵《唐诗三百首》,最后身体逐渐转好。这里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但朗诵的时候,长期专心于其中,陶醉于美的情境中,调动整个生命参与,心理情感发生了变化,生理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以上三点,实质上就讲了一点,朗诵时因为大脑皮层的广泛参与,长期坚持,对大脑的发育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确实有其他学习行为,很难起到的作用。
朗读塑造良好的性格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42: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第三类作用: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02能改变孩子的性格
原文: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他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孩子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内向的人大多都是不会、不想和不善于使用语言的人,当一个人能够肌肉放松、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地诵读时,也就是能把自己的勇气、力量、感情、理解读出来时,他就变得外向了。
自己的体会:讲的很正确,能够当众有感情的朗读,需要勇气和力量,展示的是感情和理解。内向的孩子不爱讲话,根源在于不爱朗读,不会朗读。确实是这样,一个善于有感情朗读的孩子,怎么会不爱讲话呢?怎么会不善于交流呢?
班上的曹海福朗读学得很快,在读蔺相如的语言时,他呼呼地喘了三口气,装作很愤怒的样子,读出了蔺相如的勇猛。后来经常把他叫起来,给其他同学做示范。这个孩子越来越自信了,在课堂上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李成才,可能害过什么病,咬字不清晰,他读书时别的学生都会笑。但我发现他读得较好,课堂上挑起来读了几次以后,别的学生不再笑了,他读得越来越自如了。
内向的孩子,往往感情不容易激动,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训练强化了他们的感情。发现越来越多孩子开始在课堂上喜欢读书,喜欢抒发自己的感情。
不进行朗读训练的课堂,只能让内向的孩子更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更多。语文简单的说就是说话训练,要通过朗读训练,在写作文中,应该以说的训练为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大大方方,正确流利的与人对话表达。
朗读,真的能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完美,认真的想一想,这一点并没有夸大。
03有利于改变自卑
原文:大多数学困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学困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诵读可以激发激情,提升自信心,反复诵读可以增加孩子的胆量,使孩子变得大气、大方。特别是在集体诵读时可以相互壮胆,进而产生诵读的热情和激情。
自己的体会:这一点说的很正确。一接班就关注学困生,学困生的共同特点,读课文声音小,声音不清晰。从大声的朗读课文开始,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困生往往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上要经常挑这些学生起来当众朗读课文,慢慢的自信就会培养起来。
学困生,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感情的弱化。因为价值导向的不同,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感情得不到抒发。部分学生可能导致感情的弱化。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强化培养学生感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感情也是一种能力呀!学困生的困不仅困在思想智力,还困在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到一个抒发自己感情的自由天地。
班上的赵文涛,只认识一半字。但我宁愿相信,这个孩子是很聪明的。其有家庭的深层次原因。在一次默写古诗中,他拿着本子让我来看,写得很好。我让他当场再默写一遍,他很作难。回到位置上以后,我又问他默写的情况,他非常清晰大方的说了一句,我能够读对一半,默写一多半。我想这句话说的很诚恳,在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中,他也在跟着朗读,肯定有提高,有收获,所以才主动让我检查默写情况,才那么大方的大声的说自己读对了一半。这说明有感情的朗读,让这个在苦难中长大,深度自卑的孩子,慢慢的有了一点自信。乘机大加鼓励表扬。很明显,腰杆挺直了,眼睛有神了。后来几次,胆子大了些。我想当他的自信建立起来以后,成绩一定会变好。
总之大声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多方面的内涵,确实可以使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良好。使原来好的更好,使原来有偏差的得以矫正。性格完美,人生怎么能不美好呢?
原来,大声有感情的朗读真的这样深远的意义吗?认真想一想,答案是:是的。
朗读促进学生智力和精神发育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43: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第四类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
05有利于记忆材料
原文:经常大量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表层到深层的记忆回路,记忆品质因而得到改善。深层记忆回路是和右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回路一旦打开就和右脑的记忆回路连接起来,生成一种优质“记忆”,甚至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自己的体会:朗读《将相和》一课中这句话: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在要完成有感情的朗读后,学生竟自然而然非常完美的背诵下来了。如果让他专门去背诵这段话,可能要用很长时间,很多遍,结果还是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为背诵,虽然只读了三四遍,但却收获了一个背诵课文的副产品。
思考其内在原因,这是符合记忆规律的。要想长期记住不忘,只有把新材料与非常多的原有的熟知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单纯的去背诵,去一遍一遍的重复,虽然这里面有朗读,但更多的是,主要记住了一个声音,这个声音还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事实上仅仅完成了临时记忆,记忆比较费时费力,不宜长期保持,效果较差是肯定的。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声音还是从那个口中发出来的,用的是同一套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但这个声音中已经有了感情,有了形象,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朗读的声音,已经与非常丰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就会出现读上三五遍,就可以完美的背诵下来的效果,而且这是一种长期保持的记忆。
坚持这样训练,记忆力一定会提高。
06形成感知能力
原文:反复诵读能够激活人的感知能力,并能和右脑中贮存的信息形成共鸣,得到一种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并从中获得能量,进而把这些宝贵的感知浓缩和储存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发展,就会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影响和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
自己的体会:这一点主要是从形象思维来讲的,或者叫做美感思维。在小学时期,伴随着大量的有感情的朗读,许多美好的形象,高雅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以清晰的感性形象建立起来了。
就像新教育书香校园中讲的。儿童世界,在人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所接触的虽然是形象的,但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人生幸福的深刻道理,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儿童的面前。许多具体的绘本故事,小孩能读,大人也能够从中读出深刻的人生体悟。
小学时期有感情的朗读,建立起来的大量的感知形象。必然随着儿童的长大,在不断的回味中,会告诉他们更多的东西。
总之,要认识儿童,认识小学生的思维和精神发展特点。给他们需要的东西。而有感情的朗读,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新教育中高度重视晨诵的作用,晨诵的实质就是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是语言,也是生命。朗读,让纸上静止的文字变成口中的话,活起来。
没有朗读,便没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