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网络时候,一切资讯都来得那么快,剧烈变动,人很容易间歇性迷茫。
古典说:间歇性迷茫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而最近,我这种间歇性迷茫的感觉,恰恰是古典的书带来了。
其实我的这种迷茫,不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是古典的课知识量太大,概念太大,感觉到自己的无力。
看到古典那本拆掉思维的墙,对他的一些观点还是很佩服的,所以就购买了职场MVP课。
为什么听了课反而产生这种迷茫感呢?
概念多,原因解释多,方法论少,所以听了感觉自己的层次好low,就会感到局促。
比如,他提出的一口饭、一份工作,一份事业。工作十年,你的工作应该是你第一份工作的十倍薪水。
从体力——知识——技能和才干——资源——系统,感觉自己毕业这么多年还在知识往技能的方向艰难迁移。
为什么自己产出量这么低?不论是高质量的文字,还是其他任务,总是酝酿太久,不到不得已的最后期限,不做出来。即使做出来的效果,还是蛮好。
其实,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问题:
1、听古典的课,不要听出迷茫感。古典只是把未来二十年可能发生的情况剧透给我。如果这样下去,结果必然成为那个彻底的loser。他把人生的方向盘都量出来。比如生存的危机,养老的危机,还有更年期的职场瓶颈,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了。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奋起,不至于老了还那么狼狈。想想爸爸,他就是典型的极为短视的人,他只是今天有酒就喝,不想明天可能的困难,还没有看懂中国的趋势,使得我们错过了太多太多致富的机会。
2、磨蹭。懒惰本身就是人类的通病。所以,也许我看了很多书,也许听了很多罗辑思维的创业经,但是,如果没有把知道的知识进行迁移,我就是马云所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床走原路的人。套用一个情商高,强悍女人的话:就去做啊!太多事没必要犹犹豫豫。人生真的没有可伤心的事,除了生命逝去,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庆幸地不去浪费生命给我们体验的机会。
如果我不去体验,我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喜欢办案件。如果有高度的自由化和决定权,也许我会比现在更喜欢,起码有职业自豪感。但是现在,因为没有自主性,因为变成做案件的打字员,因为案件一对一,受众太少,人反而视野变窄了。我更喜欢跟更多人交流的机会,比如写作和上课。(即使写作,经常有一种毁灭感,因为想到投得稿没用,就是觉得挫败,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多写总是比原来啥也不干的好。上课,更是让我心脏病发作。后来想想,其实这都没有什么,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关键是对重要的事,我需要充分地准备,然后不计较后果。)
在这个知识泛滥,什么都可以网上搜索的年代,我们必须掌握知识技能的迁移,这是非常欠缺,非常渴望的。所以,在复习和工作时间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应该做好时间管理,管理平衡好自己的生活。
关于不断突破自我。古典说,一般资质,只要付出一般努力,都可以达成80分。我一直在寻找专栏作家、记者、编辑,每天想永动机一样写作的能力。我相信别人做得好,一定有我不知道的。以我的悟性,只是缺少足够大量的阅读,和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套路。
其实,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摒弃套路的。我觉得李笑来,写得好,但是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框架的,框架就是套路,是把一个问题说清楚的规范,内容却是常新常变得。把一个道理反复说清楚,可以说成一本书,可见道理经得起写,有意义的事,不怕重复。
张凯说书中的高效演讲,其实所有的电视剧好莱坞电影,都是一个套路,不用这个套路,人们还不爱看。所有,其实套路不可能,可怕的是这么简单,你还不会用。
演讲我已经有一些心得了,文章也是一样。我期待自己做得更好。我相信持续努力,我又不是傻瓜,先以一个专家能手的角度要求自己,每天写,每天看,每天思考。教学相长,学思互助,发现自己不曾发现的人生角落。
不光,写作,我已经发现突破自己的界线,相信外界世界远非我原来肤浅的理解,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智慧——成就感——家人的快乐,是我的终生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所以,30岁之后,觉得时间更快了,好好利用时间,让这些痛苦的岁月难忘,增强人生的厚度,老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生活真值得回忆。
我不怕随着年龄变老,我怕不能拥有那个年龄该有的智慧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