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以前就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后来又重读了一两遍,每次都看得热血沸腾,扔下书热烈地实践起来。
这一次,我制定一个小目标,然后选择了一个舒服的日子,一个老婆在家的日子,一起对这个小目标进行整理,按照断舍离的方式。
断舍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用一种合适的节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步步进行。如果太激进了,是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比如我老婆就曾因为我擅自扔掉家里的东西跟我冷战了一天。
所以不妨从简单的、耗时短的开始做起。一个橱柜、一张桌子,循序渐进,关键是去享受整理的过程,感受一种愉悦放松的状态,而不是逼迫自己不得不一直整理下去的疲惫状态。
首先我把桌子上的、抽屉里的东西全部搬到地板上铺开来,把物品从立体的状态变成平面的状态。当这些东西全都摆到地面上时,我很吃惊,我的桌子里竟然放进了这么多的物品,而且其中有很多是积满了灰尘的,让我意想不到居然还存在的东西。
面对摊在地面的大量物品,我要进行取舍,把已经不用的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全部搬到楼下垃圾桶里去,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留下来,放回桌子的抽屉里。
做完这些,我会感觉整个房子能减轻1吨的重量,房间里的空气都变得清爽起来。
其实说起来,把这些实际上用不到,可还没坏的东西留在身边看起来好像是一种节约的行为。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想一想,在上海这样一个均价一个平方米5万多的地方,我竟然要拿这样昂贵的空间来储存这些廉价的、我不喜欢的东西,其中隐含的高昂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我小的时候,常常没办法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原因就在于接受的是物质匮乏时代遗留下来的旧式教育。这种教育可能适合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情况,但已经不适合现在物品泛滥的时代了。现在我只要稍不留神,物品就能多到失控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完全没办法收拾好房间,这不是因为我懒散,也不是我性格有问题,实际上是物品太多了,完全超过了我的管理水平。
当我尝试用《断舍离》一书的方法,敢于对这种无意间烙在我们身上的旧习惯、旧思维进行舍弃时,我的家渐渐变得整洁、舒适起来。
1、改掉喜欢囤积物品的习惯。
我有个坏习惯,就是喜欢囤积文具用品。我喜欢逛超市里的文具区,常常因为超市打折促销或者仅仅一时心痒就买下了很多铅笔、水性笔、钢笔、笔记本、整包的A4纸、文件夹、便利贴、固体胶、橡皮擦、尺子等等,想着总有天我会用到它们,但实际上,我买的量已经大到我怎么用都用不完的地步。
断、舍、离的第一要务是断,就是断掉对物品匮乏的担忧,断掉对物品的执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掉喜欢囤积物品的习惯。
2、破除东西没坏就必须留着的信念。
对于一件物品是不是应该留下来,我们应该从物品对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效用的角度去思考,或者说从物品和我们的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物品本身出发来思考。换句话说,决定这个物品去留的评判标准是,我们需不需要和我们爱不爱用,而不是这个物品有没有损坏、还能不能凑合着用。
如果我让不喜欢的物品占领我的生活,就等于强迫自己过不喜欢的生活,就等于承认自己只配用这些赠品、打折品、廉价品,而不配使用更好的东西,不配过更好的生活。
3、破除必须把收纳空间都用足的信念。
收纳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经常使用的物品更容易被我们拿到,是为了便利生活的。所以首先,不管是隐藏的空间,还是外露的空间,都要坚持留出足够大的空白部分。如果把收纳空间塞得满满的,取出其中要使用的物品就会变得很不方便。
其次,物品不要上下叠放,而应该前后摆放。因为如果上下叠放,我想去拿下面东西时,就要先把上面的东西拿下来,如此,我很可能就要嫌麻烦不愿意再碰下面的东西了。另外,把物品纵向摆放,或者竖立着摆放,可以让我更方便拿取。
如果你觉得空间有多却不用足,就好像自己吃亏了一样,你就想一想,前面我说的隐形的管理成本。
综上,不断地囤积物品,又舍不得丢弃不用的物品,然后靠买来很多的收纳物来收纳这些的物品,这一系列的旧思维会让整个家变得沉重。
这就好像一个盛满水的透明鱼缸。那些我们用不上的物品好比水中的污泥,我们不断收纳的行为就好像让污泥静止沉淀。虽然这时候,水看起来还算清澈,但污泥并没有清理掉,都还存在,整个鱼缸经不起一点搅动。如果我们为了追求这种暂时清澈的状态,就必须让所有的物品都静止不动而一旦某天我想要找什么东西时,势必就要搅得整个鱼缸浑浊不堪。这样就又回到了我小时候碰到的怎么也收拾不好房间的情况,恶性循环,最终让我觉得收拾房间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By 逆水行舟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