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本传统蒙学读物,它是各种蒙学读物当中最浅显易懂的一本。虽然《三字经》文词简单,但囊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伦常、社会交往等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古代读书人未来科举将要学习的全部内容也进行了概括。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许多对于我们已经陌生的传统经典又再次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许多传统典籍还是值得品读的。其中在劝导儿童要努力读书方面就有“幼不学,老何为”的警醒语句。那么这里的“幼”和“老”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很多人都会把“幼”字理解成年纪小。会把“幼不学,老何为”理解成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年纪老了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但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理解。对于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的古代读书人来说,这句话绝对不会出现什么误解。四书五经是古代读书人必读书籍,四书五经中的各种规则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常识,就像现代人熟悉加减法一样。古人关于年龄的各种称呼其实出现在四书五经的《礼记》中。《礼记•曲礼上》中有: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这里把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和应该做的事情都安排好了,这对于古代社会比较简单的社会活动情况是比较合适的。但是要注意,这样的规划在春秋时代并不是针对普通人的,而是掌握着社会中大部分资源的贵族阶层,普通人是不可能读书做官的。
《礼记》里的这段话刻画了一个春秋时代贵族(也就是经常说的君子)理想的一生,十岁时到外就学(七岁时开始学习基础知识),二十岁时行冠礼,三十岁时有妻子,四十岁时入仕,五十岁时成为处理重要事务的官员,六十岁时开始指挥别人做事,七十岁时开始致仕退休,不再过问具体事务。
上述这些安排只是一个大致的安排,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上述安排规划人生。由此我们知道人的年龄二十岁以前都可以称为“幼”,二十岁到三十岁前称为“弱”,三十岁到四十岁前称为“壮”,四十到五十岁前称为“强”,五十到六十岁前称为“艾”,六十到七十岁前称为“耆”,七十到八十岁前称为“老”,八十到一百岁前称为“耄”,一百岁称为“期”。所以《三字经》中“幼不学,老何为”中的“幼”是指二十岁之前,“老”是指七十到八十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