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谁不是心有所求呢?
为了心中所求,有些人用尽全力,却依然求而不得。
想过好这一生,还真是门学问。
有时需要我们前进,有时需要我们后退。
前进和后退,就是在给人生做加法和减法。
大多数人喜欢做加法,求名,求利,求富,求捷径,却忽视了做减法。
而真正的生存之道,是知进退。
庄子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普通人看重利益,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明之士看重志向,而圣人看重的是精神修养。
普通人无法开悟,就因困囿于名利中,成为了名利的奴隶,整日为名利驱使而奔波劳累。
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本自俱足,方能进退从容。
孙叔敖人生中曾三起三落,有个叫肩吾的人前来拜见他,看到他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看你三次担任楚国令尹,没见你感到荣耀,三次去职也没见你面露忧色。总是表情自在,呼吸轻松,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孙叔敖答道:“我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知道要来的无法推却,要去的无法阻止,得失都是身外之物,不必忧愁。所以官职来了,我接受就好了,没有感到有什么荣耀的。官职没了,就不属于我,我也自然不必忧愁。我过得悠然自得,哪还有心思管别人认为我是尊贵还是卑贱呢。“
肩吾听后,对他很是钦佩。
《道德经》上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意思是学习知识就要每天增加一点,要做加法,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为道,就要减少贪欲,天天做减法,回归本我,就能生智慧了。
贪欲越重,业力越重,就会被心魔所困,易陷于危险之地。
曾国藩说: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意思是要从容看淡名利得失,因为物极必反, 月盈则亏,在盛极时要及时抽身,才是为人处世的长久之道。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之时,手握十万大军,可以说掌握了清朝一半命运。
当时有密友劝他自立为王,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看后不动声色,改了一字:“鼎之轻重,不可问焉。”给退了回去,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因为他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 ,知道自己手握重兵,易招人猜忌,一不小心就会身败名裂,落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他主动请求撤军,保全了自己和曾氏家族。
毕竟名利荣耀再好,没有命去享受,也是枉然。
所以有时退才是明智的选择,遗憾反而是种圆满。
人生处处是选择,有得必有失,但你不能即要又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人生大半的烦恼都在于权衡利弊,纠结得失。
而真正的高人,最是懂进退。
唐太宗本很宠武则天,但因观天象的大臣,说会有武姓女子祸乱唐朝。于是唐太宗对武则天很是忌讳。
在临死前,想要让武则天殉葬。于是故意当着李治面问武则天:“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我死后你该怎么自处呢?”
武则天深知这个时候自己得退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赶紧跪下来回道:圣上这么疼我,我本该一死来报,但圣上虽病不见得不能痊愈,所以我也迟迟不敢去死。我愿意出家为尼,吃斋拜佛,拜祝圣上长寿,来报答圣上的恩情。“
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本想处置武则天,但心里多少有些不忍,现在武则天要当尼姑,对大唐也没什么威胁了,活着也和死了没区别。于是就放她出宫去了。
武则天以退为进,先保住了性命,待得李治登基,再次进宫,最终成为一代女皇。
人生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难免有血雨腥风之时。
我们面对困境,无法解脱时,唯有抛弃既得利益,保全自己,才是明智的选择。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聪明人都是知进退者,因而心无挂碍,行无羁绊,于名利之外,自在逍遥
愿大家不为外物所扰,内心丰盈,进退有度,自有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