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写这个故事之前,我一直在处理另一本书——《这世界正在遗忘不改变的人》。书中本来有两个故事,因为种种原因,这两个故事最终没能出现在那本书里。正因如此,我才有了把它们扩展成长篇小说的想法。
在最初的剧情里,没有彭剑和王杰森这样特征极其明显的人物,只是一个纯粹直白的创业故事。因为没有那些勾心斗角的段落,所以写起来飞快。故事线就是莫飞创业,以及如何拿到融资,最后驰骋商场的老派情节。
初稿写完后拿给很多人看,都觉得平淡如水、索然无味。在我苦恼还能再杂糅些什么元素进去时,某天,我跟一个同行聊天,聊到“某创业者被投资人清算,要求其辞去CEO之职,并踢出董事会”“某哥们儿创业七年,最终却净身出户”等行业乱象。太阳底下无新事,这种互相算计又相互依附的剧情,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互联网上。
我当即给出版人发微信,说这些剧情写出来肯定比小说还精彩,于是,才有了“彭剑”这个原故事之外的人物。
在传统的小说或影视剧里,程序员都戴着厚厚的眼镜,呆板沉闷,仿佛重度自闭症加身。其实这种形象是人们对程序员的固有偏见。要知道,在如今IT培训机构泛滥的时代里,写代码的门槛极低,低到任何一个人,只要会敲键盘,再花上一两万块钱,找一个靠谱点儿的培训机构,在里面待上半年,出来后,随随便便地都可以写上几个小程序。
随着行业门槛的降低,程序员的形象也势必会走向多样化,书中,彭剑及何阳这两个人,则是两个极端的“现代程序员”的形象。
虽然故事没有交代,但彭剑是从类似北大青鸟这样的职业培训机构里出来的程序员,从业前并没有编程的经验,天赋不高,且对编程工作没有太多热爱,技术多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
而何阳则代表着另一批程序员。他们不善社交,但天赋极高,热爱编码,不在乎收入,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幻想通过键盘和网络来改变世界。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与其说这本书是创业者之间的战斗,倒不如说是两种程序员思想的碰撞。
同德资金老总徐虎“在创业失败的前提下还能赚到钱”的理论,则来自于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投资人。大多数创业者因为看了网上的新闻报道,以为随随便便就能拿到IDG、红杉这样大佬的投资,更以为他们动不动就慷慨解囊,分分钟挥金如土……但现实中,VC不是慈善家,更不是天使——虽然他们被叫作“天使投资人”,但说真的,他们远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傻白甜——他们只关心眼前利益,想轻轻松松地从他们手里拿到钱……真是想多了。
他们才是整个风口游戏里,最精明的人。
在故事主线中,最大的bug应该还是新脑科技逆天的数据采集算法了。据我所知,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已经有些数据采集的公司在做类似的产品了,不过,这种算法在逻辑上虽然行得通,但能不能达到小说中那样近乎变态的抓取效率,还真说不好。
在美剧《硅谷》里,男主理查德开发的Pied Piper,是一款高效率的数据压缩算法,这其实也是剧中的大bug,但要说这种算法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当然有,有很多压缩算法都可以实现。现实跟虚构的区别,无非就是具体能压缩到什么程度罢了。例如,把100M的文件压缩到10M可能很正常,但如果能把1G的文件压缩到10M,而且用时一分钟——这就有点儿“不科学”了。
不过我相信,这样的技术迟早会出现,毕竟互联网就是实现不可能的行业。
陈升在《牡丹亭外》唱道:“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其实编故事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作者装模作样地用虚构的剧情,希望令你感同身受。看故事的人随着剧情嬉笑怒骂,合起书后,依然要各走各路,并随着时间冲淡一本书留下的痕迹。
这样挺好。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的责编。对她来说,这是一本工作量极大的小说,里面有相当多的术语和概念,需要查很多资料并一一做脚注,这是一个跨门槛且繁重的工作,感谢她没有放弃这本书。
吴晓波在《腾讯传》的最后一段特意提到:“我们要感谢互联网,在过去的20年里,它如此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国家。”
我也想感谢互联网,以及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给了更多年轻人工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而这些机会和可能,是超脱于文凭和家庭背景之外的事情。
感谢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