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3.21-3.23)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用什么木头。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树,殷朝人用柏树,周朝人用栗树,用意是让老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后说:“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说了,已经有结果的事情就不用再建议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揪着不放了。”
随记:宰我猜测周人用栗树做社木的用意,却没考虑到自己的老师是天底下头号周天子拥护者,哪里容得这个昼寝的小家伙信口开河。不论是成事,遂事还是既往,都是指过去的事情,不说,不谏,不咎,孔子对此表示持保留态度。
这一章意义不明,争议较多。暂且搁置。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还是太小啊!”
有人问:“管仲清廉吗?”孔子说:“清廉?管仲把老百姓三成的租税纳为己有,手底下养着一大批冗官,他怎么能算清廉?”
又问:“那么管仲懂礼仪吗?”
孔子说:“礼仪?齐桓公的宫门口有照壁,管仲的府门口也有,齐桓公搞外交酒会,设了酒杯回收台,管仲府里也有。你说说,管仲处处和齐桓公一样,他要是算懂礼仪,天下还有不懂礼的人吗?
随记:三归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是娶三个老婆的,有说是三个府邸的,有说是三座藏宝楼的。这里采用的是“齐桓公把三成民租赏赐给管仲”的说法,证明是《韩非子》和《说苑》中同一句话的两个版本,《韩非子》写“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记的是“赏之市租”,韩非子是战国的书,说苑是汉代的书,所以从时人理解看来应该是三成租税的意思。
综合看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客观的。
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能力和功绩进行了赞扬,说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尊王攘夷的大功臣,是“仁人”。
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器量进行了批评,集中在他不清廉、不知礼这两方面。
可见,“仁”高于“礼”,相对于实现了尊王攘夷大业的“仁”来说,“不知礼”实在不是一桩大问题。
2.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太乐令谈论音乐,说:“这首曲子我可以理解了:刚开始的时候,热烈高昂,接着,音乐逐渐舒缓,声音清澈,连续不断,直到结束。”
随记:这是孔子和鲁国太乐令探讨听音乐的感受。从曲子前后的变化看来,有可能是周朝建国的故事,先激烈战斗,后平稳立国,然后国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