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轻轻搭在键盘上,静静等待着,仿佛在等待一场奇妙的邂逅。我想一直这样等下去,直到手指不自觉地带着节奏敲击键盘,文字如涓涓细流般从屏幕中流淌出来,那一刻,心中定会涌起无尽的欢喜。
此刻是晚上8:58,开始计时吧。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要让手指不停地舞动,看看自己的思绪会以怎样的状态流淌,又会呈现出怎样异彩纷呈的景象。
其实,我深知说这些话,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开个头,营造一点氛围,调动一下积极性,但愿这样的做法真的有用,让接下来的时间不再因卡壳而尴尬。
到目前为止,我应该相信自己的文字输出能力。抛开质量不谈,单纯积累字数,其实并没有太大压力。毕竟,算算时间,我坚持写作也有好几年了,断断续续在网络上输出的文字也已有一百三十几万。都说量变会引发质变,从一开始我就坚信不疑,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质变到来之前,想必是量的积累还不够。有人说过,当你没有天赋,只是靠不停地重复,当这种重复达到一定量时,那些下意识的动作,其实都是你曾无数次重复过的事情。在别人眼里,你的这种重复就成了“天赋”。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重复,直到它成为下意识的习惯。
你看,刚写的一句话又被反复删除。原因是大脑有了想法,手指也接受了大脑的指令,不假思索地输出,但当理性审视输出的文字内容时,马上做出了价值判断,认为它不适合继续说下去,于是删除,再写,再删……
有时候,文字就像顽皮的精灵,莫名其妙地从指尖落下,组成的话语甚至连自己都不愿看见。怎么办呢?我们毕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清醒的神。
今晚读的书是《人间清醒:底层逻辑和顶层认知》,这本书有点鸡汤的味道,但读起来非常顺滑,不会卡壳。为了这份顺滑,我继续读下去。这样的选择,偶尔会让我有一种敷衍的愧疚感。读书,难道不是该读更难、更深奥的吗?这样通俗甚至浅显的内容,对人真的有营养吗?
不过,换个角度看,与正式坐下来深入学习相比,它确实不如。但如果和无休止地刷短视频相比,我觉得它已经算是很好的选择了。我们不能总是要求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只做最符合进步的事情。
人生漫漫,除了用尽全力,维持这份平凡,还可以把许多可有可无的幻想都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作为平凡中的一点调味剂。温饱是大事,精神的滋养同样重要。有些人或许需要靠这种调味剂来激发兴致、激发欲望,然后才能大口大口地吞食平凡,不是吗?
原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竟如此漫长,感觉已经过去了好久。我用余光瞥了一眼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钟,才21:17分。很神奇,如果事先告诉自己不要让手指停下来,一旦开始,真的可以不停下,一直敲,连错别字都很少出现。当然,也没有出现什么了不起的金句,哪怕有一点讨论价值的观点都没有。但我并不会为此气馁。这一点,我是用了大概二十几年的时间才修行得来的心态。
年轻时的急躁、偏执,都已从生命中慢慢退居角落。我用这样的词句描述这件事,是给自己留了一点余地。当一件事情没有做到绝对完美,就要允许它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种环境下,突然出现,可能一闪而逝,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不管怎样,等到它们安静下来,我的人生就会有更新鲜的东西进来,那应该是光,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阳光。
不论未来的生活会如何演变,我都会有一点默默的期待。我甚至期待各种动荡不安、各种不确定性发生,因为它们能给人生增添一抹带有苦涩味道的回忆。
又连续按了几下删除键,直到把不想要的文字都删除。每发生一次这样的事,内心里都会有个隐隐约约的声音,试图挑战自己、打压自己。既然这样的感觉不够好,那便不理不睬吧,等到它们自己不再冒出来干扰我的思考。
灯光调成最接近日光的光感,但还是不能让我像白天那样欢喜。因为是黑夜,因为黑夜里还下着雨,因为下着雨的春夜是冰冷冷的……当我静下来,聆听窗外滴滴嗒嗒的雨水滴落,内心里就像住进了一个华美的诗人。她在夜的黑暗与春雨的细微中,绽放出了美丽的花瓣,红的、黄的、粉的,五颜六色,华光溢彩。我喜欢这样的诗兴,却害怕与这样诗意的人对话,甚至,我还惧怕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即便不说诗意,我也会词穷,那是一种清晰的枯竭感。我这样的表达,可能不会有人能明白。当然,今晚的《人间清醒》书中也提到,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期待别人的理解。
挺感慨的吧。当我写下这句话,我的内心突然感受到一丝悲凉。不知为何,生命里有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在这一句话之后,有了新的碰触,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积累起来吧,就像我们要攒钱养老,力量的积累,到最后能抵御老年生活的诸多苦楚。不管你信不信,我都是这样想的。说出来只是因为我要求自己说出来。当我们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情感的链接便会形成一种无法抗衡的新力量,向下传递,直到我们生命的结束,再到子孙后代的延续。
你看,当我写到这里,心理上既有骄傲,也有不忍评价自己的宽容。人啊,果然都是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自缚。
很久以前,我经常会用到“作茧自缚”这个词。似乎在生命的一路走来,有多少不得已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织就的茧,捆绑住了那个弱小的自己。而现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环境属性和社会属性,没有人能完全脱离所处的文化和世界,去不受束缚地达成自己。那太难了。
当时间一点一滴地走过,手指的速度也会不自觉地放慢。一方面是因为疲劳,另一方面是思绪的卡顿。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是太普通了,以至于都不好意思再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权责是匹配的,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条原则,这也是世界运行的大原则。
这不是一篇故事,不是散文,不是日记,也不是别的什么。这些文字的堆积,好像什么都不是,这只是记录时间的一种形式。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个记录里,是氤氲而散的。可能到最后什么都不能留下,但因为有了记录,我的这一个小时,好像过得更有意义了。
要追寻这样的意义感,每个人都是如此。别分析,别强调,别掺假,认真可靠地面对自己的这一个小时,哪怕有点不知所措,都无所谓。
雨声还在,东哥的鼾声还在。我抬头,看看玻璃窗里灯光的镜像影子,明亮还带着光圈。这一个小时的时光,真好。一切都在安静中,缓缓流向我的是一份安定感。
世界很大,而且越来越喧嚣吵闹。每天给自己这一个小时,对生命的厚重而言,是最好的加码。未来的路上风景可能很美,从这一刻开始,我便满怀期待。
再删掉一句已经说出口的话,在这一个小时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刻,我的思绪也回归到了更真实的现实。梦永远不会成为我的慰藉,现实才会。
还有最后几分钟,想到了今天没能实现的挖野菜。小片刀都已经让同事帮忙磨得极其锋利,结果下班时东哥不在他的开心农场,一下子,我的计划和兴致勃勃的激情,都坍塌了,微缩了,成为了留给明天的一个问候。
好吧,一个小时到了,就这样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