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对于诞生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追求美好大抵是使命一样的存在吧?如同顾城这首诗:即使在黑暗中,也不放弃寻找光明的希望。比如:大多数人喜爱晴天胜过阴天;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外向阳光而不是内向阴郁;我们都崇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正能量而蔑视逃避现实自我了结的生命……为了更高效的说明,在这篇文章里,将我们惯常喜爱的美好用晴朗白天的光明来概述,将我们唾弃仇视的糟粕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的黑暗来概述。
我们都热烈的喜爱着光明。当可怖的黑暗带着好似可以吞噬一切的力量来袭,只需一点点烛光就足以让它消退;而当一派光明景象中有那么几点斑驳,却并不会吓退光明反而是使它更有意境,更加明丽动人,不得不说,光明真是可爱。黑暗通过吞噬你而汲取力量,光明则是散发光热让你成为更清楚的自己。既然黑暗如此可怖,光明这么美好,为什么在每一个有人选择光明的时刻,也都有人在选择黑暗?
诚然,光明让你成为更清楚的自己,可是也让你所厌恶的却无以摆脱的阴影无所遁形,就好像白色病房里的阳光让人感觉刺目,你同样也不会希望自己总是这样如此赤裸的呈现。这时,黑暗愿意伸出援手来包容你的阴影,不过,如果你过于沉溺在这没有阴影的世界,任凭黑暗蒙蔽你的眼你的心,那么,你将不仅仅没了阴影,恐怕你的自我也会消散溶解在这黑暗的世界。这便是光明的直白和黑暗的诱惑。
光明,是天上泓;黑暗,是忘忧草。
光明和黑暗,各有魅力和致命的诱惑力,我们既不可以时时沐浴天上泓,更不可以贪食忘忧草。独享一种,只会让我们单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的主人公莱利,她的情绪几乎一直由乐乐掌控,在搬家之前她只学会了快乐,如果生活可以一帆风顺,她或许可以一辈子就这么快乐下去直至死亡,可是这怎么可能?当一系列的挫折接踵打破莱利的单纯快乐,当外界力量拿走了她的乐乐,只懂得或者说只能快乐的莱利除了脆弱还能怎样呢?一个只懂得快乐的人是单薄的,只有尝尽世间百味、学会喜怒哀乐,才可以成为一个立体厚重的人。还有,莱利的想象朋友冰棒为了帮助乐乐回指挥中心而成为记忆垃圾永远的消失在莱利的世界,这是悲壮的,可这也就是炽热的生命啊!总有些东西,即便是美好的,也同样需要被丢给黑暗,以给我们更大的动力前行,让我们在追寻光明的道路上可以走的更远。
弗罗斯特的《雪夜林前小驻》有一种解释是:披着雪装的可爱的树林象征死亡吸引作者驻足。这观点初听起来让人震惊,明明是那样美丽的图景,为什么是象征黑暗的?可是却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认同。难道是我不自知或故意不自知的另一种本能感受——黑暗本就是美的?这惊人的想法几乎让我的意识世界崩解,生活在丰富多彩世界的我们似乎很喜欢分类处理问题,于是黑白、是非、曲直充斥着我们的世界。从会说话,就在背诵: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当长大后,又一定要明白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是为什么?”却少有人会思考,细细想来:其实一个真正品行高洁的人应该要带些刺才能更有效发挥其作用的,而一些所谓的善良老实忠厚是不是更多的是因为没有自我,如果有一天他忽然惊醒要找一个自我出来,谁知道会是天使还是恶魔呢?如果是天使,我们只会追捧而看不到这中间他付出的血泪;如果是恶魔,我们只会谴责却看不到这背后他无奈的挣扎。这是我们黑白是非曲直观的可怖之初:不是黑白不分,而是因为接受着只能选择白的教育的我们,在看不见光明的时候,除了不知所措或者堕入黑暗之外别无选择。
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懂得那么多的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好”的理解。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黑白相生的,你所经历的好坏都对你有着诱惑力和影响力,你还会片面的认为自己过不好吗?还会在顺畅时享受生而为人的骄傲,不顺时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吗?
我们之所以得以寻找光明,难道不正是黑暗给了我们眼睛和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