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半,客厅的台灯准时亮起。6岁的缦伊攥着英语课本,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起作业"APP。门牙刚掉的缝隙让"Good evening"说得漏风,屏幕上的麦克风图标第三次变成红色,旁边跳出"发音待提升"的提示。她的眼眶瞬间红了,铅笔在课本上戳出小小的墨点。这是缦伊开始英语打卡的第三个星期,也是无数个一年级家庭,在"一起作业"APP上共同经历的成长片段。
"一起作业"上的口语任务,从最初的"每日一句"到现在的"看图描述",难度一点点在增加。缦伊最怕的就是"听音辨词"环节,因为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的发音总在脑子里打架。上周,她就把"apple"拼成了"apou",被APP无情地判了错。她的同学乐乐,也因为"five"和"fine"总搞混,连续几天打卡失败后,再也不肯主动点开APP。这些小小的挫折,对刚接触英语的孩子来说,很容易把"练习"变成"负担"。
缦伊妈妈很快发现了问题。她不再盯着APP上的分数,而是把打卡变成了母女俩的睡前游戏。她们对着镜子,夸张地练习"three"的咬舌音,看谁的表情更滑稽。遇到难读的单词,妈妈就先在"一起作业"上找相关的动画短片,让缦伊在看故事时不知不觉熟悉发音。有时候,妈妈还故意读错,让缦伊当小老师来纠正。渐渐地,缦伊不再害怕那个红色的麦克风,反而会主动说:"妈妈,我们今天打卡吧!"
改变的不只是缦伊。妈妈发现,比起APP上的"优秀"勋章,更让她心动的是缦伊拿着手机跑过来,兴奋地说"妈妈你听,这次'yellow'我读对了!"的样子。有一次,缦伊在"一起作业"上完成了一首英文儿歌的录制,还配上了自己编的动作,全家人围在一起看了好几遍,笑声把白天的疲惫都赶走了。打卡清单上的对勾,不再是任务的终点,而是母女俩温馨互动的见证。
现在,缦伊的"一起作业"成长相册里,存满了从漏风的发音到流畅表达的视频。她不再会因为一次打卡失败而哭鼻子,反而会自己点开错题,跟着APP里的示范再练一遍。缦伊妈妈也明白了,"一起作业"这个小小的APP,连接的不只是课堂和家庭,更是亲子间彼此陪伴的时光。对一年级的缦伊来说,最好的鼓励不是APP上的满分,而是妈妈坐在身边,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再试一次";最美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陪伴里,把陌生的英语单词,变成勇敢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