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10天,我是EVA,2宝妈,家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践行者和分享者。
昨天的《爱弥儿》读书会上,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个 3 年级的女孩子,在课堂上直接和老师对抗,作业不做,上课老师站在他旁边照样玩该干嘛,老师批评了她一点感觉没有,没办法只好把妈妈叫到学校,批评后妈妈说两句还直接顶嘴,觉得无所谓的样子,发微信给老师说这样的毫无自尊的孩子让妈妈觉的很无奈很挫败。问老师该怎么办?
家长遇到了问题第一时间想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总是向外求方法。有情绪怎么办?做作业慢,玩手机,不愿意上学,容易有冲突怎么办?都希望直接拿到方法,不管这个方法是不是适用,或者对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用。从来没有思考过:
孩子的行为发生了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到底是是个什么样的事情?
孩子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非常的好学,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学会表达,学会社交,学会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看到什么都好奇,经常都是 10 万个为什么,孩子问为什么是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可是,是什么原因孩子从这么爱学的小可爱变成了冷漠、无所谓甚至暴力的熊孩子呢?这是哪里发生了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另外,这个事情作为父母的我们觉得非常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的面子过不去,还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了让我们觉得那么难受?
读书会上老师还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初二妈妈的崩溃
说一个初二孩子的妈妈看了女儿的作文后非常崩溃,觉得女儿有厌世自杀的倾向,同时还把作为发给了老师看,可是老师读完后,觉得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充满了灵性,在思考生命,没有随波逐流是探索和挣扎的过程,也是重新熟悉生命历程的过程。
借由这两个案例,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这时候的父母是在全知的状态。
什么是全知呢?就是说不符合我的信念和价值观的都是错误的,人到中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很少开启对生命的持续探索,思想停滞在那里了。把自己限制在自己已知的范围内,认为自己知道的和坚持的是 100%正确的。
人到中年,油腻的中年人,除了考证,关于生命的探索很少,思想停止在那里油腻腻的。生命在持续,可是却听指挥了发展,认为自己每天的坚持、辛苦、忙碌都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认为自己付出的别人就一定要收到,认为自己是对的,就要按照自己想法去安排一家人的生活
限制在自己已知的范围中, 这就是全知的状态。我对你的了解,我全知全能。很多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我还不是懂,你说了上半句下半句我就知道了,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找方法
而目前市面上家庭教育的书籍,找不到教育理念和思维的书,都是讲教育方法的书,很少透过方法看到背后的原因,可是我们的大脑是个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你却不知道,所有的电脑运算都会是错的。你不知道你以为是对的,可是在养育孩子和生活上却偏离的越来越远。
有了全知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如果要想让自己进步,就只能放下这种全知的姿态,让自己回到无知的状态,就是常说的空杯心态,保持好奇心,只有我们对孩子,对生活和学习保持好奇 ,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常说的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保持无知的空杯心态,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未知领域,进行深度的探索,然后把未知发展成已知,而这个深度探索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只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愿意学习方法,可是方法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学到了方法背后的原理,那么才可以知道最合适自己的解决之道。
回到开端的两个案例,妈妈看到孩子的各种问题,看到的是自己价值观下的各种问题,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会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思考。好奇孩子的两个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倒是是什么样的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也许和我们想象觉得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个事,也许我们发现了孩子的困惑,可以和他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