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重温了一遍第五章的内容,看似短短的篇幅,涉及的内容却很丰富,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内容:
本章开篇首先提出了一个班主任普遍存在的带班疑虑——如何实现从例行谈话式交流到多渠道融通式互动交流的转变?在建设精神共同体的过程中,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是怎样有效的沟通,最有利于我们建设班级呢?王怀玉老师提出了下列几个方法:
1、发挥师生间非正式交流的积极效应。所谓非正式交流,在我的理解就是找学生“谈话”,但是场合要找好,如果在办公室或者教室外面,会让学生紧张,老师也不自觉地把谈话主题偏向“教育”学生。王怀玉老师在书中提到,非正式交流中要把握一些要点:用友好尊重、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学生打招呼;学会适当“示弱”,请求学生帮助,并真诚表达感谢;学会微笑和倾听,时刻注意表达一份善意;选择适当的非正式交流场合,创造随机性“遇见”。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和学生沟通,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老师不仅仅是老师,也可以是我的朋友,家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遇见了任何事情,老师都是值得你相信的对象,除了学习之外,我们可以交流的方面还有很多,老师愿意当你们成长的奠基石,同时也是你们有困惑时的倾听者……
2、借用多种间接沟通“媒介”。掌握了沟通的方法,接下来就是找好沟通的方式,是当面还是私下?是集体还是个人?是针对性的还是普遍的?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的沟通方式也不同。针对班级初期,摸底大多数同学情况,可以用“走心式班会”;潜移默化拉近彼此距离可以用“循环日记”;记录下我们看见的他们可以用“班级集体网络平台”;家庭的烦恼可以开启“第三方亲(友)情互动驿站”;想和他们说的悄悄话可以借助“自媒体”表达;我们看见的成长,可以做成影集相册,“故事媒介”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它的作用。所以我们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方式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主题班会是我非常推荐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在我师父身上学习到的刚刚接高一新生班的带班策略之一,要想快速摸清班级情况,除了得力的班干部之外,有一些特殊群体是需要我们特殊关照的,所以这些同学是否可以融入班级就能通过主题班会表现出来,再针对不同的情况去了解他们,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班级,找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3、蹲下来,融进去,和学生“在一起”。这一点也是我随时把握不好的一个点,原因在于我太“亲民”以至于他们都好像不怎么怕我。了解学生可以大部分做到,但是管理班级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就开始“不给面子”,开始捣乱…所以怎样可以快速切换角色,就是我想请教各位小伙伴的问题。
4、无声胜有声,巧妙化解师生冲突。我一般对于学生还是比较有耐心,一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本身特点,二是特殊群体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时候我还是比较火爆,一点就着。渐渐上班过后,我收敛了自己的锋芒,不是意味着我怕了他们,而是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更多的是想当他们的倾听者,而不是敌对者。所以我遇见冲突是更多私下解决,不耽误大家上课时间,下课后问清楚了就可以开始个别教育了…
综上,这一章结合我的实际,我有一个小小问题:和学生建立亲密关系后,管理班级时,怎样快速切换角色呢?期待各位小伙伴的回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