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阅读,中解

终生学习确实是功利的,而功利阅读的逻辑也是符合这个需求的。几乎没有人可以不在“毕业”之后不学习,从校园到社会,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墨守成规而清高自诩,应该是没有活路的,而活下来的,都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学习掌握了这一游戏规则。

被动学习是被社会捶打,主动学习则是在捶打的基础上不断观察、沟通、融入,可以被捶打的少一点,时间过程短一点。也因此,这个过程是功利的,不被捶打或者降低捶打的强度,是眼前的目标。

有些朋友抵触这种鼠目寸光的目标设置,目标不应该是终生为之奋斗的吗?那应该很远大啊,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在通往远大前,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碎片化时间下,寻找价值才有动机提高效率。走入社会,大段的学习时间再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工作之余,时间都是小片的,而成家立业有娃之后,时间更是成了碎片,连带着精力和体力,也是碎的。这个时候的阅读,如果没有一点点收益,或者肉眼可见的成长,怎么坚持?这种阅读的获利是内啡肽模式,缓慢而持久,但很容易被外部刺激和欲望激发的多巴胺模式给打败了,你能想象这个场景:翻开书看了几页,碰到一个困难点,打开手机想查一下,却不自觉的打开游戏,半个小时一盘下来,精神抖擞却没有再看书的激情了。

因此,价值,或者说利益是能够给自己最有效的动机。大家都有记忆,大学考试前半个月,专业书再枯燥,也是“最可爱的”,因为通过考试不挂科,就是半个月里触手可及的价值。所以,不断设置基于远大志向的短期目标,一小段一小段的获得价值收益,是功利阅读的方法论。

一目十行,但脑子很累很累。功利阅读,有效,但是没有可能八小时工作制都这样,基于小块时间和碎片化时间使用可能更符合。因为,虽然有内啡肽的激励,但长久下去,会疲劳,精力会耗竭。我尝试过一个小时看完80页的专业书,效率很好,看完也能吸收大半的重点,然而,一个小时以后,不行了,要缓下节奏,脑子太累,颈椎也酸,甚至有点口干舌燥。

那种全神贯注的状态,甚至在某几个片段是“物我两忘”的,这个状态下时间过得很慢,看到的文字会很有亲和力。有个概念很流行,叫“心流”,但是我目前段位低,不但持续不了太久,也不是经常不期而遇我的“心流”,不知道在线的网友是不是也有同感。

正如前面讲的,目前的终生学习能够获得的时间和场景是碎片化的,而功利阅读能提高效率进行的时长也不能太长,所以啊,只要目标设置合理,效益短平快,这个模式是功利且可行的。

积跬步至千里,不规则的版图,总在不断接近人生理想。我们会敬佩一种人,盯住目标,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步逼近,直到走到他的人生巅峰!励志且鸡汤啊,但是又有说绝大多数的创业者成功来得很运气,且成功的背景与时代、政策等等有关,而个人的决策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子很多,阿里巴巴初创时的成功其实就是时代红利,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也会起飞。那么,远大目标可以放在心里,但是拿出来渲染总是居心不良的。也可以理解,成功人士总是倾向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而天赋异禀又是绝佳的“护城河”,你只能羡慕嫉妒恨,不能接近和超越,弯道超车?技术上是存在的,但是他不会说,他也不一定知道,知道了也绝不告诉。

因此,我们凡俗之人,可以抬头看天,但不要等掉馅饼,因为只有鸟屎。脚踏实地的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最后不一定指向最初期望的成功,但是可能占据另一个风景独好的高地,或者,最起码的是占据了一个稳定的“生态位”,成为党和国家,人民和家人都需要的一个“小角色”。

我没有想过当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想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于是学着学着就拿到了二级证书,过程辛苦,半年周末,翻烂几本书。然后他们和我说,那就是纯理论的,不用等于考个证供起来。于是我就常常在医患关系中实践啊,在职场人际中观察吧,又发现一些新问题,然后又定了小目标看了十几本书,现在虽然还是半桶水,但是我已经不是2017年刚拿到证的我了。我可能依然不会成为专职的咨询师,但是,我的医患沟通和职场沟通有了很大进步,正在初步整理,也希望分享出来,每一个留言,就是我写作的动力,是我的收益和内啡肽。

功利阅读的效率往往和内在的动机绑定,而持续激活的内啡肽又将这个收益不断延续,积跬步行千里,尽兴而去,不问归途,不问去向,在路上,即可。

我是专注的白猫,一只凡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