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余老师对自己进行的教学设计有这样的“警语”:如果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了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境,即“开课揭题,直接入境”。
余老师上课是一位典型的“惜时如金”者。既不提前上课,也从不拖堂一分。所以余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特别下功夫。这也恰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余老师讲《律诗二首》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两首古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艺术的、优美的语句将“我们要学习诗歌”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生:师哥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朗读品析诗歌让诗歌进入我们的情感世界我们能够认识诗人领会诗意……
师:大家说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达:今天我们与诗人相遇。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就是:1.与诗人相遇;2.和诗人同行;3.对世人说话。
在这个导课设计就非常高妙:一个话题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牵动了学生对律诗二首内容的关注。
特别是这几句话:“今天我们与事相遇,和诗人同行 对诗人说话。”一方面,富有诗意,同时让课室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儿浓郁,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非常明了,是想学生在胸有成竹中学习,不更有效吗?
这一设计真是:省时省力,又富有诗意,语文味十足。自从这一设计理念的就是“开课揭题,直接入境”。
于老师讲《故乡》导入更是叫绝。
师:课文练习一中有这样的话:“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的故乡。”我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内容来代替这段文字中的“故乡”呢?(余老师的设计,处处都是教学资源,都能巧妙利用。作为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有几个将课后练习中的问题作为导语呢?于老师用了,而且用的得体。这就是课文资源的提取和巧妙利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着老师顺势引导了这个话题: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生活。
(由于练习中的那一句话老是抛出来的时候可以说就是一个例句,紧接着不用多说学生就借用了上面的范例直接引出了下面的回答)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生活一种是现实目睹的生活。
师: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情感。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情感一种是现实感受中的情感。
师: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交往。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交往,一种是现实感受中的交往。
师: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闰土。
生:一是集中的闰土一是现实目睹的闰土。
(这一系列的对话: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启发引导,牵动了学生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把握。让学生直接入境,进入文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我们设计导语时,一定要遵循开课阶梯直接入境的设计理念,让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是在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