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深处的奇珍
――读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近日,深深地迷恋上一本书,那就是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书的封面很朴素,一点也不妖娆,似乎过于简单了,一朵淡淡的莲花就是封面的主题了,看起来就如同书名中的三个字――浅浅地。
打开扉页,也如这本书的封面一样,没有喧嚣的图画,没有撩人的作者简介,只有那素朴的白,连内容简介也那么素朴。但几句话还是映入了我的眼眸:“肖老师教得低调,教得细腻,教得智慧,教得温情脉脉。”心,一瞬间被摄住了,不由自主打开了它,走进肖老师那“浅浅地”语文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
正文的课例之前,是语文界泰斗钱梦龙老先生写的序――《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钱老师说:“细细品味,这‘浅浅地’三字,意蕴丰富,内涵可一点也不浅。”“如果让我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对这十六堂课做出总的评价,我只有一句话:这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这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在语文课愈来愈不像语文课的当下,这句话不能算作评价的‘评价’,已经变成了对语文课的‘高度赞扬’。有人说,当前的不少语文课像思想品德课、像人文教育课、像青少年修养课、像政治课、像班会课、像活动课、像生命哲学课、像音乐欣赏课、像图像展示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
“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培东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浅’了,但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正如我们说‘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这时的‘平淡’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淡,而是绚烂之至以后向平淡的回归,是绚烂的高级形态。”
钱老师的评价,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肖老师的十六个课例,悄悄地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近年来,语文教学呈现出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现象,声、光、电齐头并进,把课堂装扮的花枝招展,给人视觉上、听觉上、感情上极大的满足,但是,听完以后,当你坐下来静思的时候,你会疑惑,哎,我这听得是什么课?这还是语文课吗,像是再看一场演出耶!
王荣生先生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可是,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堂为了追求喧嚣和浮华,永远关注的都是“怎么教”,眼花缭乱的课堂,已经让大多数语文老师迷失了自己。说句实话,教了二十年的语文后,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语文了?
当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课例品读摆在我的面前时,我竟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打开它,慢慢地沉了进去,如痴如醉。我感叹于肖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不事张扬,没有浮夸,只是贴着文本入心地行走,他的教学语言是那么妥帖,他的引导是那么得当,在他的课堂中总是有朗朗的读书声相伴,但是,不知不觉间,你已经被带到“碧波”深处,感受“大海深处”的壮阔与奇伟,这是怎样一种奇妙的体验呀!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让我不断地回头,回头,再回头,因为那一次又一次的回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好,书名告诉我们这本书“很浅”,可是,我却越来越感觉到它的厚重,越来越感觉到它的深不可测。想要近距离触摸,却发现自己离它还那么远。我知道,我还要用心地去品,去读,去悟,才能感知它的真味,学到它的精髓!
我惊叹于肖老师不事雕琢的教学艺术,浅浅淡淡的语言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对于每一篇文章,他总能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带着你走进那些看似无法走进,无法打开,或浅或深的文字里,让你感受语文的魅力。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喜欢这样的文字。在寂静的午后,沏一杯绿茶,捧一本这样素雅的文字,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把自己读成一幅画!
最后,我想用肖培东老师自己的话,结束这篇小文:
我想浅浅的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我想浅浅的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